第78章 来自墨家的技术革新78(2 / 2)
看着李亿的背影,有人问道:“这份图纸尺寸这样精密,原理如此奥妙,像是一位大家手书。难道翼王还于此方面有所涉猎?”
“或许殿下真是转世而来、天生的全才。”管事的主簿摇头叹息,突然意识到了什么。
三天,只有三天!李亿在这方面深得真传:给手下的时间就不能太宽裕,忙不过来就加班加点做呗。
主簿怒道:“工期这么紧,你们还有工夫闲聊天?傻站着干嘛,赶紧动起来啊!”
其实在这个时代磨镜片不是难事。步骤大概如下。
首先,工匠会挑选质地纯净的水晶或琉璃,以确保镜片的质量。
然后,他们会使用研磨石和砂纸等工具,将这些材料磨成薄片。这个过程需要耐心和技巧,因为薄片的厚度和质量直接影响到望远镜的清晰度。
一旦得到了薄片,他们就会开始抛光。这个过程通常使用动物皮或植物纤维等柔软的材料,将薄片抛光至光滑的表面。
李亿在皇宫的贡物中找到了一种很适合用来抛光的植物纤维:白茅的茅草。
此物就是史书记载的楚国“包茅不入周室”的包茅,是一种楚地特产的植物,纤维韧性很足。这东西幸亏没什么价值,所以丢在角落也没人想去动。
抛光完毕后,将两个镜片安装在一个管子中,就可以观察远处的物体了。李亿甚至给镜片设置成可以操控调整位置,这样能调整探视距离。
虽然由于技术限制,这种望远镜的质量可能无法与现代望远镜相媲美。但是也绝对够用。
当三天之后,工匠们把组装好的样品交上来的时候,李亿登楼查看,结果非常满意。
虽然细节看得没有特别清楚,但是看清大军的动向毫无问题。
如果说优秀的侦察兵能用肉眼观测一里甚至二里的距离,那么此物就能将观测范围再翻一倍。
李亿甚至觉得,要是给自己足够的时间,甚至显微镜都能造出来了…
珠宝匠们早就能把水晶琉璃雕刻、抛光成千奇百怪的形状。然而人们却只将之作为装点,并没能实际做成镜片。
古代早就有镜片的记载。我国已知最早的放大镜出现在东汉时期,是由水晶制成的。唐朝时期,玻璃材质的放大镜开始流行,被用于聚光点火。
但是人们、工匠还是没能在此基础上更进一步。
中国古代的技术革新,总是偏向于实际应用技术。想墨子那样在理论方面进行探索的少之又少。
再精美的琉璃,也只能成为屋梁上的一点装饰品。但是磨成镜片,就可以成为协助保卫城池的利器。
“将此物在长安十处城楼的高处都安放一个。以后让哨兵就用此物观察敌情,一定能更快地看到敌军动向。”
李亿向手下告知使用方法。
“殿下,此物为何物,士兵们该如何称呼?”
“这是我根据古代墨家著述记载,复原出的城池防守利器。其名…就叫望远镜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