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后回忆录,风物志篇,食品3(2 / 2)

我对赠玩具的另外几个不感兴趣,一个是味道不太吸引我,一个是玩具怎么能吸引我,我那时候是半大孩子了,我最爱的是游戏机,漫画书。多少是识几个字的“文人”对比玩具我更爱“看书”。

有些时候,重点不是食品本身,而是吃的感觉,吃的氛围。和谁在吃。

记得有一次和本楼的小伙伴组成一个大队伍。带头的曲大哥,龚二哥。我们去了站前广场,又去了河边,回来的时候买了一袋葱油味的薄脆饼干,一人一片分了好几轮才分完。当时觉得真是美味,几天后求我妈给买了一包,第一口“嗯!就是这个味”吃了一半就不怎么是味了,吃完我都快吐了。以后再也没买过。平均五年能再买一袋就不错了,而且一定不吃完一袋。

那次我们一帮人骑着大墙分食品。当时那样都觉得好吃,鸳鸯饼干,一人分到一块。葱油味薄脆饼干一人能分几片。还有几样没印象了。鸳鸯饼干倒是吃了很多年,一个月能吃个三五包。

还有一样,就是楼下小卖店的面包,也是纯三无产品。但是真的很好吃,面包四角有简单的花瓣造型。里面是干豆沙馅的。我最喜欢的就是这个面包的干豆沙味道。说不出来的感觉,以后我吃过各种面包,豆包,豆沙包怎么也吃不出当年的感觉。没人会在馅料里放干豆沙,都是湿豆沙,糊弄点的干脆就是豆馅。我在网上买过干豆沙,怎么弄也复刻不出当年记忆里的味道。尝试过很多方法最终都不行。

三四年级以后,能在家附近买到“方糕”,就是相当于小蛋糕。味道也不错,就是两片薄薄的蛋糕中间加一层白色的人造奶油。有一段时间代替了我的午餐。

要说我吃的最多的,不是刻进骨子里的林都热面,不是排名二三四五的其他食品。就是林都市的老式烤烧饼,你甭管是二粮店,四粮店,还是七粮店,要是赶上老师傅刚烤出来一炉烧饼,一打开烤箱门的时候,香味直接弥漫整个粮店屋子。热乎烧饼可遇不可求。过了正常饭点,能买到就不错了,以前没那么多奇怪的品类,就一种。就叫油盐饼。味道秒杀市面上现存的所有烧饼。现在什么糖烧饼,豆沙饼,油盐饼味道都差的远。

有次买烧饼的时候有幸见到了他们的制作过程,把和好的面擀成长饼状,撒一层油,放一层面,撒点盐和干葱花,然后卷成圆饼再用擀面杖擀出来长条状,重复做好几遍。(听说是七遍)最后分成一个个小的面挤子,只见老师傅用手一按就是一个烧饼坯子。看起来油汪汪的,摆盘之后抓一把芝麻撒在最上面,然后一盘一盘放进一人多高的老式烤箱。

二十年后有幸在冰城的金山堡看到了那种一人多高的老式烤箱,他家的烧饼就是传统的老味道,可以说是老手艺的完美传承。那老式烤箱是老店传下来的还是新做出来的真不知道,不过也让我看出来它是怎么发热的了,是动力电作为能源的。

午餐烧饼就是我的主餐,之前说的那些加一起也没烧饼吃的多。当时除了好吃以外也是真便宜,三毛钱一个好几年,五毛钱一个也坚持挺多年。以前我都是光买烧饼的,就好吃烧饼也不吃菜,渴了就来根冰棍儿。

要说吃,还得说大海明会吃,他跟我一起吃烧饼的时候,买完烧饼还会去附近的酱菜店买上一两毛钱的咸菜。开始我蹭他一两根,他还不愿意给,后来我也买一两毛钱的,以前没想过吃烧饼的时候加点咸菜,也不好意思麻烦人家店家买那么点东西。

要说闯荡江湖,还得看人家大海明,好多地都是他带我去的,好多事也是他先做了我才敢做。同样的儿童时期他就比我有闯劲。

z轴。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