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回 李伟攻打鲁郡城 陈将军几欲抢功(2 / 2)
“杀!”
远处的北城门也出现阵阵厮杀。
“先听说你会带人在丑时夜袭,俺还不信,没想到竟是真的。”
韩泊拎着新打的流星锤从城门走出。
“杀!”
李伟再次与韩泊近身打斗。
虽然打的难受,但李伟还是要打。
原因有三。
一、如果让韩泊腾出手来,他带来的军队将会出现较大的损失。
二、怒血刀罡在血液浓郁之处施展,对自身消耗较小。两方同时死人,总比一方死人死的数量多。
三、有韩泊这样一块上好的磨刀石,对掌握李伟这门新的刀法有较大的好处。
对于二人的战斗,基本上就是砍砸躲。
李伟的刀很快。
韩泊的锤很猛。
李伟一换一很亏。
在这样的战斗中,双方都有进步。
战斗变得更加焦灼。
一方的刀更加犀利,一方的锤更加迅猛。
“呵,看我刀法。”
李伟后退数米,战场上的血气凝聚在刀上被李伟连续斩出。
血芒犀利,韩泊只能逃回城中。
“胆小鬼,不是说到王府中皆是废物吗?怎么被我一个废物吓得跑头鼠窜?我看你别叫韩泊,叫韩老鼠好了。”
李伟骂道。
“俺是傻了才跟你打,半步地阶武学的威力可不是俺能抗住的。”
韩泊的声音从城门后响起。
“韩老鼠,有本事你出来。”
“你有本事把城门拆了,拆了我就出来。”
韩泊油盐不进。
李伟也拿他没有什么太好的办法。
半步地阶武学是强没错,但威力强的同时消耗也大。
没有外在环境的辅助,李伟只能挥出1-3刀。
就是在战场上,他也最多只能挥出5刀。
5刀最多拆半扇城门。
既然想把韩泊逮出来不容易,那就直接攻城。
“杀!”
攻城的士卒们头顶盾牌,拿着攻城锤成阵列向城门冲去。
守城的士卒不停的将石头、金汁、滚油扔下城墙。
双方再度陷入僵局。
“报,陈将军撤退了。”
远方,斥候高声喊道。
“魂淡,撤。”
李伟怒骂一声,聚集起刀罡。
“快,缠住他们。”
韩泊见状也是连忙调遣士卒出城追击。
“撤退,我来殿后。”
李伟横刀斩出。
那刀芒划过士卒躯体,将血肉骨头搅得稀碎。
兴许是凝聚太多血气,刀芒飞到最后竟入一片血玉。
最后,那片血玉深深的印在城门上,最深处甚至能看到城门后的景象。
“杀!”
李伟发出一声怒吼,他将全身所有血液汇聚刀上,这片战场也与他有了些许共鸣。
“斩!”
令人出乎意料的是,这一刀并没有斩出。
李伟只是悬而未发,只是威慑。
“报,北城门又受到陈将军攻击,请求支援。”
“哈哈哈,不打扰你们了。”
李伟迅速向后退去,但刀锋上的红色依然在闪亮。
李伟驻军大营。
李伟端坐在椅上,看着下面鸦雀无声的将士不禁叹了一口气。
这仗该怎么打?
赵王好大喜功。在赵王眼中若他们不是第一个攻入城门那么他们就不算获得胜利。
那么李伟就算是欺君。
在赵王看来。给了你这么多士兵,你还没有第一个攻入城门。
这能算是胜利?
所以,李伟哪怕是用人堆,都必须第一个打进去。
“要是没那个陈将军来捣乱就好了。”
李伟很头疼。
如果只是他自己,艰难一点还有可能拿下。
现在,他还要随时防备一个抢功劳的人。
又不能攻打他。
难搞。
扑棱棱。
一只信鸽径直飞到李伟手中。
“好好好。”
李伟一拍桌子,站起身来。
“现在,哼,看你还怎么跟我斗。”
李伟重新坐下。
“来人,出去把免战牌挂上。”
说完这话,李伟心中细细盘算着。
一个月才刚刚过去一半,还有时间。
趁着魏王那边换将的时间刚好可以把鲁郡拿下。
经过一个半月的骚扰,李伟不信他们的战斗力还有多少。
“将军,军营外陈将军来找。”
一个士卒小跑到大帐门口。
“陈将军,请他进来吧。”
不管怎么说,他们都在一个大阵营里的,面子功夫还是要做的。
“李将军,方才只要再加一把劲就可以攻入鲁郡。你为何要撤退?”
陈将军大步走入帐中冲着李伟吼道。
“而且我来的时候还看到你在军营前挂上免战牌,你到底想干什么?”
他约莫30岁上下的年纪,布满刀痕的盔甲上还流淌着血液,说到激动之时,还用手中的马槊不住的跺地。
作为武将是不能失败的,一旦失败,就会被忽略。被忽略,就意味着将从此没有任何功劳,此生只能碌碌无为。
“陈将军消消气。”
李伟很随意的说道。
他口中说着消气,但毫不在意的样子让陈将军更为愤怒。
“你…你…”
陈将军猛地一跺马槊,发散的气浪让帐中的几个偏将胸口一闷。
“行了,别演了。”
李伟懒洋洋的说道。
“你要真的愤怒。早就走了。”
“哼,明日丑时,我们一起进攻南城门。”
陈将军无奈。
现在的情况,就是哪一方敢进攻另一方必定会尝试摘桃子。
这就是他们的悲哀,为了两个王爷的面子打得畏手畏脚。
两方都有能力拿下鲁郡,但两方都不敢动手。
“明日卯时不行。”
李伟等待了两息后回答道。
“某家才下令悬挂免战牌。”
悬挂免战牌,一日之内不能进攻是战场上不成文的规矩。
“难不成你会遵守这个规矩?”
陈将军很想骂人。
玩家会遵守规矩?
我读书少,不要骗我。
那些玩家要是真的这么遵守这些规矩他还需要来找李伟?
笑话,如果不是害怕李伟摘桃子,他方才就已经把鲁郡拿下。
“这代表着赵王军队的信誉。一般情况下,我自然不会违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