汗,昨天的请假条没发出去,刚发现。64(1 / 2)

抱歉,老爷们。

我低估春运了。

而且一等座也没我想的那么宽敞和清净。

加上最近几天太忙、琐事太多,都没时间好好琢磨琢磨接下来的细纲。

结果就导致我在高铁上憋了几个小时,也没写出半章来。

最关键的,是高铁上不能来一根……然后我就想着第二更请个假,到家以后直接再写第二天的更新吧。

没成想,途中又遇到暴雪天气的延迟,晚到了一个多小时。

再碾转回到家就很晚了。

加上小别胜新婚,你们懂的。

码字的事就先搁下了。

也没顾得上看作家助手后台。

所以今天才发现,文章里我分享的传统技艺,因为有句话涉*被屏蔽了。

然后我人都晕菜了。

……今天起得晚,刚回到家需要处理的事也多,所以这两天的更新字数和时间也不会很稳定。

后天应该能恢复。

希望诸位老爷见谅,小的感激不尽。

PS:下面的资料是凑字数的,感兴趣的老爷可以看看,不感兴趣,直接划走。

************************

一、内画(鲁派内画),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起源于清代光绪年间,最初是博山协顺庄的‘王凤诰’去BJ做生意,得知京城艺人‘周乐元’熟稔内画技艺,便多次登门拜会,希望可以窥知内画艺术的技法。

终于有一次,王风诰看到了绘制内画的钩形竹笔,了解到了内画的奥妙。(这也算是偷师了吧?)

于是,他返回博山闭门学艺,反复摸索内画绘制技艺,逐步掌握了内画的一些初步技法。

但由于自身不善绘画,所以他并没有在内画艺术上有很大的建树。

直到清代光绪十六年(1890年),博山画师‘毕荣九’从王凤诰那里学得内画技艺。

之后他和当地的孙坦普、薛向都等画师经过细心钻研,反复琢磨,终于熟练地掌握了内画技术。

尔后这些画师们又结合博山地方艺术,尤其是陶瓷艺术的特色,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由此奠定了鲁派内画(博山内画)艺术的基础。

当然,在发展的过程中,博山内画也几经起落。

从清末到抗战前,鲁派内画经历了发展的第一个兴盛时期,也就是刚才说的‘毕荣九’时代。

后来抗战时期,诸多艺人四散躲避战乱,博山的内画艺术发展也一度中断。

新中国成立后,在博山当地政府的提倡和支持下,老艺人张文堂、薛京万重整旧业,鲁派内画才又终于迎来了第二个兴盛时期。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