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四章 陛下何故造反44(1 / 2)
很快,叶问天又刷起来另一条历史视频,陛下何故谋反
这个标题就引起了无数历史位面之人的兴趣!
【陛下何故造反】
随着几行字迹浮现之后,一幅画面开始出现在了光幕之上!
一个婴儿落地出生,这个刚出生的婴儿,并不是别人正是元善见!
也就是陛下何故造反的主角!
其身份为当时北魏孝文帝元宏的曾孙。
皇室出生也可以称得上是身份高贵,只不过他出生的时候,北魏已经乱成了一锅稀粥!
在其成长的视角之下,又参加了一些当时北魏皇室的片段画面情况,这些片段看得无数王朝之人紧紧皱起了眉头!
太tmd乱了!
正所谓的北魏似乎陷入到了衰落之中,各种各样的权力争斗的厉害。
厉害到什么程度?
五年换十个皇帝当猪养。
短短5年的时间,换了10个皇帝,有的皇帝再为一两年就嘎了,有的皇帝在位几个月就嘎了……
在这期间皇帝这个听上去天威不可冒犯的人,实则是权臣们手中的玩物,废立如同儿戏。
被立为皇帝的人,反而命不保夕,随时都有可能被杀。
各大历史位面之中的人杰也不是什么天真的人,深知权力碾压之下的黑暗!
权力斗争之下,有人作为牺牲品是必然的事情。
可是纵观华夏千年历史无数朝代……有哪几个朝代tmd是把皇帝当做牺牲品的!
短短五年的时间,换了十个皇帝……这完完全全就是对皇权的挑战!
如同嬴政汉武帝这样的帝皇紧皱着眉头。
在他们的视角之下,他们无法理解这所谓北魏的皇帝为什么会当得如此窝囊?
更无法理解那些乱臣贼子的所作所为。
天地君师亲,君王之位仅次于天地!
敢弑君,那可是要遭受天下人的唾弃的。
就算你大权在握,皇帝只是个傀儡,但如果你敢做出弑君的行为的话,那肯定会受天下人的讨伐!
如三国时期的汉献帝,当时的大汉虽然已经风雨摇曳,他自身啥权利也没有……
但是曹操的人还不是像供祖宗一样把他供着,维持着他正统的身份。
即使后面曹丕篡位了,曹丕也不敢做出弑君的事情!
汉献帝还是50多岁老死的。
皇帝就代表着天下正统,弑君这种事情几乎没多少人敢干。
偶尔弄死一两个,也要被天下人唾弃!
可是这个北魏倒好,弑君就和玩一样,短短5年的时间就换了10多位皇帝。
没有一位皇帝是寿终正寝的。
那些权力征伐的派系,动不动就杀个皇帝祭天。
是什么烂风气?
嬴政汉武帝等人看着北魏五年换十个皇帝的操作懵逼了。
……
李世民还有朱元璋等皇帝看着金榜之上所出现的内容也是面色阴沉!
北魏皇帝换得勤和他们没有多大的关系……
但是毫无疑问,这种行为是对皇权的一种挑战。
他们作为当权者,看到这种行为自然不爽!
而且作为南北朝之后的王朝,这段历史他们自然也熟悉。
因此他们也知道这弑君的不良风气是怎么来的。
东晋留下来的老传统了。
对于这一点,他们是仇恨无比。
自从东晋发生了当街弑君的事情之后,就仿佛是开了先例!
之后的人做起弑君这种事情,就再也没有什么忌讳。
无论是李世民又或者是朱元璋都是真真正正掌握着大权的皇帝,而不是北魏的消耗品皇帝。
可是看到这种景象,他们心中也担忧啊。
他们可不能保证自家的皇室一直强盛。
今后要是皇帝权力衰弱了,自家的后代皇帝也遭遇到这样的情况……
光是想想他们就想杀人。
……
以元善见的视角见证了北魏5年之间换了10个皇帝的壮举,而在这期间元善见也不断长大。
一个在5年之间能够换10个皇帝的王朝,还能延续下去才怪。
在经过多方的权力争夺,好几个皇帝沦为政治牺牲品之后……北魏最终走向分裂。
北魏分裂为东魏和西魏!
东魏被大将军高欢所掌控,而在分裂的情况之下,他选择了扶持元善见作为东魏的皇帝。
无数人就这样见证了11岁的元善见当上了东魏的皇帝。
选择11岁的元善见,原因也很简单。
年纪小好控制。
高欢和曹操一样,虽挟天子以令诸侯,但生前未篡位。而且高欢对元善见非常不错,每次陪侍宫廷宴会,高欢经常跪在地上给元善见祝寿;元善见外出时乘坐在步辇上,而高欢则小心翼翼地手捧香炉,步行跟在他的身后。高欢的臣子们见状,也学着高欢客气地对待元善见。
高欢在当了13年的权臣后,这才去世!
他的长子高澄继承了大丞相之位,掌管东魏大权。
高澄的想法与老爹高欢不同,自家打下来的天下,凭什么让一个外人捡便宜。
于是自己的心腹崔季舒去皇宫密切监视元善见的一举一动。
画面之上所展示出来元善见活的可谓是憋屈至极。
虽然贵为皇帝……但是他们这个时期的皇帝纯纯的就是消耗品。
元善在之前见过5年换了10个皇帝的场景之后,几乎产生了阴影。
天天活得小心翼翼的。
好不容易在危机四伏的环境中一天天长大……
刚熬死了高欢,自己也长大成年,能够有所作为之时,却迎来了野心更大,手段更狠的高澄。
自己虽然贵为一国之君,却如同狱中之囚。
属实是惨得很!
元善见不是坐以待毙的人,但对手实力太强。
高澄自幼聪慧过人,有胆略、有气魄,十岁时曾独自出马,招降地方实力派的高敖!
11岁的时候就开始参与政治斗争。
在他接他老爹的班的时候,已经在东魏的朝堂之上打拼了几年。
在这样的情况之下,元善见根本就斗不过高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