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前往书院(2 / 2)
崔成才缓缓倒地。
“噗呲!”血肉割裂的声音,这才入耳。
定睛一看,一根短矛,斜刺入大地,直没其锋,尾端轻颤不已。
“走走走,别看了,有人出手了!而且雷火鞭声响那么大,镇上武卫肯定在路上了。”
罗青龙起身,拍拍灰尘,连忙催促。
张文也是惊魂未定,撑着有些发软的大腿,背着竹箱,脚步有些歪斜,匆匆跟上。
经过北门一事,三人也是没了谈兴,闷头赶路,终于抵达书院。
来到书院,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书院的匾额,“曲水书院”,落款是“大陈礼部”。
是的,书院是归属大陈官方的。
在大陈全境内,按区域大小,人口分布,官方设立书院,名字一般是地名后缀书院。
学子一般十岁左右入学,学制三年,考核通过,升入武院,学制也是三年。
哪怕更高级的县、郡、府、州,命名上也是如此,一视同仁。
只是大小格局,人员配置上有所差异。
进入书院,是一片青石板铺地的巨大广场,周围栽种青叶树木,一片勃勃生机。
广场中央矗立一座石碑——育才碑,记录大陈初代皇帝对于青年学子的深切勉励话语。
穿过广场,来到书院内部,是分列的几栋主楼。
按照功能,主要有教学楼、藏书楼、百艺楼、百学楼、医学馆、教习办公楼等等。
配套的食堂、教习宿舍、学生宿舍、仓库等等也是一应俱全。
教学楼、藏书楼、办公楼等等的功用,字面意思。
百艺楼稍微有点特殊,此处提供生活百艺的教学,类似前世的职业技术学校。
厨师烹饪、账房审计、炼铁锻造等等工种,是应有尽有。
书院主要是为武院提供人才,作为前期培养基地。
但不是人人都适合练武,也不是人人都有条件练武,等到学子毕业踏入社会,生存永远是第一要务,书院因此提供生活百艺的教学。
毕竟,生活都无法继续,练武从何谈起?
退一步讲,哪怕考核通过,顺利进入武院成为武者,也不是生活在虚空中的,各种饮食补药,花费只会更大。
选择一门生活技艺,作为练武之外的谋生手段,对于绝大多数青年人来说,是必不可少的。
而百学楼,则是书院的一处重点地方。
以武为尊的灵武大陆,早早有人关注、研究如何更好地培养少年人踏上武道之路,想要发掘其中的关键影响因素。
最后发现,与武道未显的时代相比,个人特长或者说天赋依旧是其中的关键因素,这一点几乎没有发生变化。
只是在武道修行的加持下,个人特长的种类更加细分,功能更加繁杂,效用更加差异明显。
接着就是那个问题,如何发掘少年人身上的武学特长呢?
办法就是一个字——试!
当今书院在教学各种通识入门的同时,直接提供武道相关的试验场地,让适龄的少年人主动去修习、去尝试。
想练剑,想学刀,想试试拳脚,武道诸多分支,书院分门别类,一一提供。
教学的内容虽然只是入门程度,但已足够测试特长所用。
书院的学子,或是按照自己的兴趣想法,或者根据书院老师的建议,去一项一项试验。
百学楼自此诞生。
如果一名学子真的能发掘出自己身上的天赋,无论是生活方面还是练武方面,都更容易脱颖而出。
武院每年的招生,都会对有天赋的少年有所倾斜,如果天赋突出,甚至大陈官方都会提供各种福利予以支持。
……
书院整体依山而建,景色优美,临近曲水,大河涤荡,空气清新。
今天是复学第一天,上午时分,学子陆陆续续赶来。
绝大多数都是身背竹箱,和张文一样。
箱子形式很接近,尺寸约莫两尺高,里面放的东西一般分两类。
一类是个人书籍课本,笔墨纸砚等等,都是学习方面的;
一类是自带的吃食,餐具等等,都是生活方面的,如果是住校,可能还会带油米面和腌菜之类的物资。
书院虽然提供食宿,但价格并不便宜。
家境困难的消费不起,自然应带尽带。
家境优越的有书童伴读,有人跑腿,不用自己动手,就能吃上精心制作的美食,反而不一定看得上。
以前何守心对于外孙一直关爱有加,前身手里零花钱不断,进书院第一天就直接吃起了食堂。
但是食堂嘛,一开始吃都是人间美味,几个月之后,都会变得难以下咽。
在住校期间,张文也是食堂和小灶,相互轮换着吃。
今日回到书院,张文径直来到自己的单间宿舍,放下行李,休息了片刻。
而后就是去办公楼报到,重领身份牌,再去后勤处领了些生活物资。
一番忙活,已是快到中午。
推开窗,耳边传来一阵阵呼喝声,声音清晰,来自书院不远的地方。
“哼!哈!嘿!”
那是武院的学生在练功。
没错,书院和武院其实相隔很近。
不只是曲水镇,其余地方也尽皆如此。
这样安排既是方便二者之间互相交流,组织活动,更是方便守卫保护。
武道大陆,并不太平,作为大陈培育人才的摇篮,官方很是重视学子安全。
将书院和武院放在一地,一同管理,然后派军方小队驻扎,潜移默化中还能提高学子对国家的认同感,对军人和学子都有裨益,一举数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