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柏举之战2(1 / 2)
“这一处应该由辛氏去办,山川与河流的走向,四时季节与水位的变化还有土石的运作没有人能超过他们。”
“这里要虞氏辅佐,王室的工匠技艺虽然精巧,但是敌众我寡,如果我们的船对楚军没有绝对的优势,一旦被对面的先锋粘上,就必定是全军覆没。
“还有俞师,这一次我们虽然是出敌不意,但是深入楚国腹地,除了后勤,辎重,粮草,我们兵士的体能又能否撑过十日?半个月一个月呢?接战之前我们需要准备能让士兵们在短时间内振奋精神和体力的药石。这一点是否能办?”
“行兵布阵?算了,通知所有将会参战的率长,这不是宣战,是复仇,尽一切可能,用一切手段,杀掉视线之内的对手活下来。”
“楚国疆域辽阔,山深林密,我们沿着水道进军,在避开楚国斥候的同时,我们自己也可能迷路,黎氏不愿意参战,那就帮帮忙训练一些水鸟和耳犬,在密林里作战,野兽的嗅觉比士兵的五感更可靠。”
......
己箕:
“兄长认为,谁会是那个八师有直接接触的人?”
吴箕:
“封师,或者氏某个了解八师内情的人。”
“但这个人行事和轨迹又过于特别,我更愿意相信这是先祖们为了保持这些典籍而谋划,针对天下所有人的一场骗局。信典籍从未消失,只是被他们藏起来了而矣。”
己箕:
“也许封师认为,这些书会比周王室更加重要?”
吴箕笑:
“己氏历世敬于黎、忌于李,通于吴虞,绝于俞辛。”
吴箕揉了揉眉心:
“这件事吴氏不为,己氏不取,黎氏不屑,李氏不成,驱辛虞之长,又见薛俞之险。像是八师所为,又不像八师所为。”
“表面上是吴国涉淮逾泗,跨千里在楚国的腹地作战。可实际上却是一群人用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为楚国量身打造了一个巨大的囚笼。”
己箕:
“楚国坚守不出,是否应该是最稳妥的办法。”
“打法前所未见,现世便是如此大手笔,莫说瞻望,仅这份胆量和魄力就令人叹为观止。”
吴箕:
“一般的战阵是不会用到这种方法的,与其说这是一场大战,更不如说是一场袭击。是山匪和蛮兵们惯用的路子。但是上升到这种万人级别的打法却是是头一次,其目的并不是要占领楚国,而是要利用这个信息差使楚国在一段时间内陷入混乱。”
己箕:
“吴国也许能想到这一种方法,但是万万做不到如此精致。从齐楚争霸几十年,再到晋楚争霸一百多年,时机拿捏得无可挑剔。一十一张牛皮把可能出现的战场和胜败,甚至及如何补救都考虑到了,在这份阵图走完之前,吴兵就不可能大败。”
吴箕:
“在晋楚争霸,双方都竞露疲态的节点,先利用沿江的水系把楚国的地域摸透,然后伺机在杳无人烟的地方构筑大量简单的休整点,只需要在开战前花少量时间进行修葺,临战时便可用于储粮和藏兵。在楚国的腹地出现了连楚人自己都清楚的工事,这仗其实已经没法打了。我推测他们原本是准备通过长时间的袭扰,使楚国转入防守,然后逐步吞灭楚国东南的版图。而不是进行这样的一场决战。”
“起势老练而通透,目标和方向也十分明确,可结尾却非常普通。取得的战果更多也是因为楚人在内斗。”
己箕:
“子常提前修筑了城墙,虽然不如那些百年雄关,但是对于吴国这种重于袭扰的战法却正是恰到好处。”
吴箕:
“他如果这样办,楚军就威颜尽没,那些依附于楚国的小国要么会倒向晋国要么就会臣服于吴国。楚王就相当于是认同了楚国在自己手上退出争霸的舞台。正是心高气盛的楚昭王是不容许有这种事发生的。”
己箕:
“楚昭王如果那么做了,楚国退出争霸就只是暂时的。在身心俱疲的时候及时把位置让给新人,反而能保存实力为自己谋得一些休养生息的时间。两军争胜,一往无前固然重要,但长枪想要刺中敌人,很多时候反而需要先微微后退。”
“但吴国也实在不应该在楚国的国土上驻留长达一年之久。”
吴箕:
“该守的一方没有守,该退的一方没有退。以三万之兵,欲吞三千里之国,不智。”
己箕:
“楚国只需有某位大夫,拢一支精兵,三五百人足矣,一呼便能百应。一面垡道填河断绝吴军的归途,一面向某位公子或诸侯寻援,也许吴人就会一败涂地。可惜越国秦国已经相继出兵,吴国内部也发生叛乱,可是楚国却始终没能组织起有效的反击。”
吴箕:
“楚国争霸两百余年,楚王室征伐不断,楚公卿内乱不止,也许是是楚人比吴人更渴望楚君的覆亡。”
己箕:
“当时如果景公可以出兵,围魏救赵也许轮不到威王。”
吴箕:
“你认为是有人利用了齐景公?”
己箕:
“只是猜测。”
“郢都被破之后,吴越几世的夙愿未解,夫差却又展开了一系列的谜之举动,不着力巩固南疆,却急于北上争霸,先后攻打鲁国、齐国、宋国。并在明知越国反叛的时候与晋定公争盟。他不是一个庸主,敢这样冒险肯定有几分倚仗,只是史书之上并没有记载下来。”
(齐楚晋鲁宋这些老一代的强国,吴国全部得罪了一遍。勾践灭吴并不是一时的灭国战,从公元前482年夫差携军往黄池会盟时越国袭击吴国,到公元前473年越国打败吴国夫差自杀,差不多十年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