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自驾甘南,梦回草原15,对甘南记忆深刻(2 / 2)
当地牧民大多住帐篷,食牛羊肉、青稞面,以游牧业为主,逐水草而徒,我们来到这个地方,人生地不熟,生活上很不方便,住不惯,吃不惯,很遭罪。也是我对这个地方产生了不好的印象。
但有一点让我很称道,他们性格直率,豪放粗犷,诚实厚道,不会欺骗人,很好来往,做生意很放心,我们购买他们的小羯羊,到任何一个牧民家,都会受到热情的招待,喝奶茶,吃手抓肉,羊买好后,他们如数送到我们住的地方,分毫不差。
这也是我走向社会多年后,经历了许多,回想起来,相比较而言,这里的人,简单、干净、善良、淳朴。
那一趟出行印象最深刻的是吃东乡手抓肉。
东乡手抓是东乡族人民的特色菜,东乡族人民招待宾客最隆重的是端“全羊”。即把羊的各个部位(如脖子、肋条、前后腿、羊尾巴)依次上盘,使餐桌上样样俱全。“平伙”是临夏民间乡亲、朋友聚会用餐的一种习俗,在农闲或雨雪天,由几个脾气相投的朋友聚在一起,共同平均出钱买一只羊,推选一个东家在他家里制做,一般东家不出羊钱,负责加工,但肉照样也有一份。
肉囫囵煮好后,由东家搬到所有参加会餐者的面前,按人头将整羊等分,在切割时必须每个部位都要切到,打成份子,每人一份,然后各吃各的份子,吃不完可以拿走。吃完肉后,在肉汤里揪面片,共同吃一顿会餐饭。从宰羊、制做、分肉、吃面都浓罩在一种热烈的气氛中,又说又笑、谈笑风生、互相打趣、热闹异常。当然“刮碗子”、“嗑瓜子”、“吃发子”是免不了的。最后头蹄、下水落东家。
在有些地方将生肉按份数等分,用细麻绳捆在一起,下锅共煮,煮好后各人一份,吃拿自便,叫“扎疙瘩”。在有些乡村集镇饭馆,将生肉按一斤或二斤切割扎把,煮熟后按份子售卖。
在煮羊的过程中,就可以开始对羊内脏的制作。这个并不是我们想象当中的那样,把它做成羊杂碎,而是将内脏全部切碎,加入了一点调料,放入碗中,然后上锅蒸制,他们把这道美食称作“发子”。
在蒸制“发子”的时候,羊已经煮好了,从锅里抬出来之后,就要切割羊身上的肉了。热气腾腾的整羊刚出锅,开始切肉。切割羊肉时,旁边的人会忙着在纸上写着一个个数字,这可是东乡手抓羊肉的老传统,叫“打平伙”,意思是这样的:以前老乡吃羊肉,都是凑份子买羊,凑的钱每人都是一样的,所以到最后吃的肉也要尽量的平均,但是每个盘子里的肉总还是或多或少的有些偏差,所以吃之前还要抓阄,这样就不会再有人会有什么意见了。
阄抓完了,羊肉也都分到盘子里了,这种分法还是很有意思的,就是羊身上的每个部位,无论大小,都要平均分到每一个盘子里,这可难为了分肉的人了,不过还好,之前已经抓过阄了。整齐排列的盘子里,已经码好了羊肉,那就动起你的手,抓起来吃吧。
我们在这里把羊买好收好,然后雇车拉回中卫,我的任务是保护羊的安全,不分白天黑夜,坚守在卡车马槽里,与羊为伍,那时路况不好,行车颠簸,路上车速不匀或上下弹跳及起步刹车制动,一车六十个羊会摔倒或拥挤在一起,出现踩踏拥堵窒息死亡,我要及时将它们一个个拉起来,驱赶它们站起来,有合理空间,一路上我手忙脚乱,处于高度紧张和繁忙状况,一周一趟,一次有十元收入,一个假期挣六十元,在那时可是高收入了。就这样,我跑了多次甘南,直到今天,我才知道它叫桑科草原等地名。
越是艰苦的环境,受过磨难的生活,越是记忆深刻,勾起人的怀旧和掂念之情,这不,我又来了,但物是人非,变化太大了,不说快捷的高速公路和基础设施,连草原也变了,人多了,公路边的房子多了,电线杆多了,铁丝网也有了,饭馆酒店都有了,马和牦牛也不自由了,成了赚钱的工具。过去记忆里的,还剩下蓝天、白云、草,空气中的羊鸣、马嘶和牦牛粪燃烧的气息。对了,还多了些花,过去来好像很少见到花,难道是为了旅游种植的?
过去为生计而来,没注意景,现在为躲避生计,寻世外桃园,专门来看景,有不同的心境、眼光、感受,假装斯文,卖弄文字,倒也有所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