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乌集 连载

青乌集

分类:历史军事 作者:夔小浲 字数:2万字 标签:青乌集,夔小浲 更新:2024-11-13 14:29:14

堪舆,这一蕴含玄妙与神秘色彩的名字,在我眼中,绝非中国古代文化中难以索解的谜团,而是承载着深厚文化底蕴的智慧结晶。人们时常疑惑,堪舆究竟是否沦于迷信之渊,又是否有着坚实的科学作为支撑?诸如房屋建筑的选址布局、室内装饰与家具摆放,是否真的与吉凶祸福有所牵连?这些与现代生活丝丝入扣的问题,亟需我们以科学严谨、实事求是的态度,去探寻其真谛。

回溯历史长河,晋代的郭璞率先为堪舆赋予了明确的定义。他在《葬书》中精妙地阐述:“葬者,实乃乘生气之举。气若乘风,则散逸无形;唯有界水,方能令其驻足。古人聚气不散,导气有止,故而称之为风水。”清代学者范宜宾在为《葬书》作注时,进一步解释道:“无水之地,风至则气散;有水之处,气止而风息。故而,风水二字,堪称地学之精髓。其中,得水之地,为上乘之选;藏风之地,则稍逊一筹。”简而言之,风水乃古代一门关乎生气的术数,唯有避风聚水,方能汲取生气之精华。

那么,何为生气?《吕氏春秋·季春》中有云:“生气方盛,阳气发泄。”生气,即万物生长发育之气,是焕发生命力的神秘元素。在郭璞之前,风水之名,尚有诸多别称。

我的爷爷生前曾言:“风水方位之形法,不仅涵盖相地相形,更涉及相人相畜,此乃其与后世‘风水’之迥异之处。”堪舆二字,堪为天,舆为地。堪又与“勘”、“坎”相通,汉代时,已有以堪舆为业者。《史记·日者列传》中记载了一则趣闻:“孝武帝时,曾召集占家询问,某日是否适宜娶妇,五行家认为可行,而堪舆家却持反对意见。”由此可见,堪舆家负有择时的重任。

此外,风水还被称作青囊、青乌、相宅、地理等。对于风水一词,《僻海》给出的定义是:“风水,亦称堪舆,乃旧中国的一种观念。认为住宅或坟地周围的风向水流等形势,能决定住者或葬者一家的吉凶祸福。同时,也指相宅、相墓之法。”

近年来,众多学者对《辞海》中关于风水的定义提出了异议,普遍认为不应简单地将风水等同于迷信。有学者指出:“风水,实则是为寻找建筑物吉祥地点而构建的景观评价系统,它是中国古代地理选址布局的艺术,不能仅凭西方观念就轻易将其归为迷信或科学。”

而我则认为:“风水的精髓,在于人们对居住环境的选择与处理之道,其范畴涵盖住宅、宫室、寺观、陵墓、村落、城市等诸多方面。其中,涉及陵墓的称为阴宅,涉及住宅的则称为阳宅。”更有学者新近提出,风水乃是“地球磁场与人类关系学”。由此可见,风水正逐渐受到重视与推崇。

在探讨风水时,我们既要充分吸纳学术界的最新研究成果,又要坚守实事求是的原则。在我看来,风水学不仅是一种传统文化现象、一种流传广泛的民俗、一种择吉避凶的术数,更是一种关于环境与人的学问,一种涵盖阴宅与阳宅、理论与实践的完整体系。它是长期实践经验的结晶。从现代科学理论的角度审视,风水学是地球物理学、水文地质学、环境景观学、生态建筑学、宇宙星体学、地球磁场方位学、气象学和人体信息学等诸多学科融合的综合性科学。

早在先秦时期,相宅活动便已悄然兴起,它既关乎活人的居所选择,也牵涉到死者的墓地择定。《尚书·召诰序》中曾记载:“成王在丰,欲宅邑,使召公先相宅。”这描述的便是相阳宅之事,即为活人挑选居所。而《孝经·丧亲》里提到的“卜其宅兆而厝之”,则是相阴宅之举,意为通过占卜来为逝者选定安息之地。这两种活动,都是以占卜的方式来择定地点,体现了古人对居住与安息之地的慎重与敬畏。

先秦时期的贤君们,如盘庚、公刘、古公亶父、周公等,在相地的实践中都留下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而在风水师的圈子里,秦惠王的异母兄弟樛里子更是备受推崇。传说他曾精准地预测到自已的墓地两侧将有天子宫殿矗立,这一预言后来竟奇迹般地应验了,使得他的名字在风水界传为佳话。

然而,先秦时期的相宅活动并未被过多的禁忌所束缚,它逐渐发展成为一种术数,但并未沾染上浓重的迷信色彩。相比之下,汉代则是一个禁忌颇多的时代。时日、方位、太岁、东西益宅、刑徒上坟等各种禁忌层出不穷,墓地上也装饰着石人、石兽等避邪之物,以及镇墓文来祈求安宁。在湖北省江陵凤凰山出土的镇墓文中,便有着“江陵承敢告地下承”、“死人归阴,一人归阳”的语句,透露出当时人们对生死的敬畏与期盼。

汉代还涌现出了《户考移徙法》、《图宅术》、《堪舆金匮》、《宫宅地形》等一大批关于风水的典籍,为后世风水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其中,青鸟子所著的《葬经》更是被后世风水师奉为圭臬,尊为宗祖。

到了魏晋时期,风水学又迎来了新的发展高峰。管辂、郭璞等宗师级人物的出现,更是将风水学推向了新的高度。管辂是三国时期的平原术士,以占墓有验而闻名遐迩。他所著的《管氏地理指蒙》更是流传千古,成为风水学的经典之作。而郭璞的事迹则更为神奇,他在《葬书》注评中的详细描述,更是让人叹为观止。

南朝宋明帝是一个极为讲究忌讳的皇帝。他甚至在宫内搬床、修墙之前,都要先祭神祈祷,以求得神灵的庇佑。他听说萧道成的祖墓上有五色云气缭绕,便暗中派人在坟墓的四角钉上铁钉,试图以此来破坏萧家的风水。然而,命运似乎并不受他的摆布,萧道成最终还是登上了皇帝的宝座。

南齐时期,衡阳地方更是流传着一种怪俗。每当山民生病时,人们便认为是先人在作祟。为了解除病痛,他们不得不挖开祖坟、洗尸骨,以此来洗骨除祟。这种习俗虽然残忍且缺乏科学依据,但在当时却广为流传。

隋朝时期,宰相杨恭仁在移祖坟时,更是邀请了五六批风水师前往相地。其中,一个叫舒绰的风水师凭借精准的预测能力,猜中了地下之物,从而获得了杨恭仁的重赏。而当时最有名的风水师当属萧吉,他曾为皇后择选古地作为安息之所。当文帝不听从他的建议时,他竟预测到隋朝气运不长。他所著的《相地要录》等书籍更是成为了风水学的经典之作。

唐朝时期,风水学更是迎来了前所未有的繁荣。当时,一般有文化的人都懂得一些风水知识。张说、浮屠泓、司马头陀、杨筠松、丘延翰、曾文辿等一大批名师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其中,杨筠松更是将宫廷中的风水书籍私自带出,到江西一带传播开来。他的弟子众多,使得风水学在民间得到了广泛的普及和发展。

在唐朝时期,风水学不仅在南方盛行,在西北也颇受欢迎。敦煌一带更是涌现出了许多风水师。当地流传着一本《诸杂推五姓阴阳宅图经》的书籍,其中提倡房屋向阳、居高、邻水的原则更是深入人心。这些原则至今仍然被许多人在选择居所时所遵循。

宋代时期,风水学更是达到了鼎盛时期。宋徽宗便是一个深信风水之说的皇帝。他曾听信术士之言,垫高西北地势以便得到多子之兆。而当时的老百姓也普遍讲究风水。《朱子家礼》中便规定:百姓家里死了人后要先选好地形再择日开坟下葬。宋代的风水大师更是层出不穷,赖文俊、陈抟、吴景鸾、傅伯通、徐仁旺、邹宽、张道陵、蔡元定、厉伯韶等都是当时赫赫有名的风水大师。

明代时期,刘基更是被传为精通风水之学的大家。一本名为《堪舆漫兴》的书籍更是被托名于他而流传于世。纵观历史长河,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先秦时期是风水学说的孕育时期;宋代则是其盛行时期;而明清时期则是其泛滥时期。

然而,在本世纪以来,风水学在旧中国仍然有着广阔的市场。虽然在理论上受到了沉重的打击,但在实践中却仍然被广泛地运用着。近年来,随着国际上对风水学的日益重视以及其在实践中的适用性不断得到验证,这门古老的学科又重新焕发出了新的活力。

如今,我们正处于风水学的整合更新时期。我们应该取其精华、剔除糟粕,结合现代自然科学的知识和方法来对其进行科学评价和阐释。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让风水学为人类造福、为社会服务。

风水学作为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其内涵丰富而复杂。它既包括阴宅风水也包括阳宅风水两大部分,涵盖了众多生动的理念和复杂的勘察方法。这些理念和方法既体现了古人对自然环境的敬畏和顺应,也蕴含着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气,在明代蒋平阶所著的《水龙经》中,被赋予了“气机妙运”的深刻内涵。他言道:“太唯一气,莫先于水。水中积浊,遂成山川。”此言一出,便道出了气与水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经文中又载:“气者,水体于父母,本骸得气,遗体受荫。”气,仿佛是世界万物的父母,它凝聚而生,化结为骨,即便是人死后,气仍独留,荫庇后世。故而,葬者需反气内骨,以求荫庇之道。经文亦云:“乘风则散,界水则止。”古人深知气之宝贵,便设法聚之不散,使之有止。

风水之学,所论之气,实则蕴含着朴素的唯物论色彩。气,被视为构成世界的本原元素,它变化无穷,时而化为山川,时而化为流水,于天空中周流不息,运行不止,滋养着万物生灵。

风水将气细分为生气、死气、阴气、阳气、土气、地气、乘气、聚气、纳气、气脉、气母等诸多种类,认为无论是生者还是死者,唯有得气,方能获吉。

因此,风水的核心宗旨便是理气,即寻找那至关重要的气。而我心中所认为的生气之地,应当是避风向阳、流水潺潺之处,那里草木欣欣向荣,莺歌燕舞,鸟语花香,一片生机盎然。 然而,此气非彼空气。近年来,射电天文学家的研究成果揭示,它乃是宇宙间的微波辐射,亦包括星体的电磁辐射。在风水学中,气是最为基本而又最为神秘的内容。以往,它如同一个空白,令人捉摸不透。而今,科学之光已悄然揭开了风水的神秘面纱。

谈及气流,便不得不提空气、氧气与风。空气流动,则风生。但风水中的“气遇风则散”,此处的风指的是强风、烈风、大风、冷风,中医称之为邪风。而“送气之媒”,则指的是微风、和风、暖风。因此,风水调和需避开强风,而求得微风之柔。

再论光,它主要是太阳所发出的光芒。其实,光的本质乃是电磁波,而我们所见的七色光,只是电磁波中肉眼可见的一小部分。由于光具有波粒二相性,故而它也是由一颗颗的粒子所组成。

至于水,风水定律有云:“山环水抱必有气。”为何水抱之处必有气?原来,水最容易吸收微波辐射,即“气”。气遇水则界,正因如此,水才能收拢宇宙之气。

方位,则是易经八卦中的四正四隅八个方位,它们在风水学中亦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此外,人体场亦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它因人而异,因人的性别、生长环境、祖居之地以及运势而有所差异。

风水学中,还常常以龙的名称来代表山脉的走向、起伏、转折与变化。龙善变化,能大能小,能屈能伸,能隐能现,能飞能潜。而山势亦如龙一般变化多端,故以龙名之。

风水家们更是以中国的四条大河来划分龙脉,称之为三大干龙。长江以南为南龙,长江黄河之间为中龙,黄河、鸭绿江之间为北龙。三大干龙的起点均为昆仑山。每条干龙从起点至入海,又分远近大小,有远祖、老祖、少祖之分。越靠近起点越老,越靠近海边越嫩。老山无生气,嫩山才有生机。因此,寻地当在少祖山寻,而非远祖、老祖山。

每条干龙又有分节,起一峰过一峡即为一节。为何要分解呢?因为节数的多少与吉福的长久息息相关。如《天宝照经》所言:“节数多时富贵久,一代风光一节龙。”

即便在平地,亦有龙脉可寻。虽然其标志不如山地龙脉那般明显,但仍有踪迹可循。平地的龙脉标志,便是微地形和水流。正所谓“高一寸为山,低一寸为水”。

张子微曾云:“中原平地及湖乡,行龙入地至难详。寻得龙来无穴下,茫茫阔远何相当。此名天平只看水,水绕弯环是穴中。若还舍水去寻穴,望望皆平无定踪。龙若逢水穴力止,无水难断去不穷。”

审定龙脉好坏的方法,在于审定山脉的长远,辨别山脉的大小兴衰。其审辨之法,乃是以水源为定。放大干龙,则以大江大河夹送;小干龙,则以大溪大涧夹送;大枝龙,则以小溪小涧夹送;小枝龙,则惟田源沟恤夹送而已。观水源长短,便可知枝干大小。

风水家认为,龙的贵贱,基于龙祖山的远近。龙之有祖,犹水之有源,木之有根。源远则流长,根深则叶茂。山脉来得绵远者,发富亦绵远;山脉来得短促者,发福亦短促。

应当看到,风水龙脉大致反映了我国的山脉走向,是古代先哲对中华地理的朴素认识,是千百年经验的积累与智慧的结晶。

在古老的典籍《大戴礼·明堂篇》中,有着关于明堂的记载。这明堂,乃是为了彰显诸侯之尊卑而精心构建,其规模宏大,共计九室。每一室皆有四户八牖,以茅草覆盖屋顶,形成了上圆下方的独特造型。据传,明堂不仅是天子治理国家、百官朝拜觐见的神圣之地,更在风水学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被视为穴前之吉地。

明堂之分,有内外之别。若山势平缓,结穴之处被龙虎山环抱,前有案山相迎,此便为内明堂;而内明堂之外,则广阔无垠,是为外明堂。明堂之中,地势平坦,四周群山环绕,左有青龙,右有白虎,更有捍门、华表、辅弼等山峦拱卫。明堂之内,碧水环绕,蜿蜒曲折,水流出之处,被形象地称为水口。此外,明堂内还有田园风光、葱郁树木,宛若人间仙境。

其实,明堂并非遥不可及的神话,它实则与人们的居住空间息息相关。无论是繁华的都市,还是宁静的村落,其四周都存在着相互关联的自然环境。选择一处适宜人类居住的外部环境,显得尤为重要。我们应当充分利用风水中的明堂理论,为村镇建设提供科学依据,让人们的生活更加和谐美好。

然而,风水学中的明堂并非仅限于居住之用,它还被广泛应用于丧葬之中。在选择墓地时,人们往往追求山川屏护、案山朝山相迎的吉地。风水学中的点穴、四象、择时、倒杖等要素,都至关重要。

世间万物,生死轮回,乃自然之理。生者为阳,死者为阴,故生者所居为阳宅。依据风水学说,阳宅需汇聚天地之生气,方能家道兴旺。因此,纳气成为了阳宅选址与布局的关键。既要吸收地下的生气,又要从宅门召入外界的吉气。于是,选址与房门朝向的选择便显得尤为重要。按照五行相生相克之理,只要避免克方,阳宅便可趋吉避凶。

阳宅的选址与布局,需遵循背山傍水的基本原则。即阳宅应背靠山峦为屏蔽,立于山脚偏上之处;宅前应有水流环绕,形成宽平的场地,视野开阔。四周再有茂密的林木、便利的道路相衬,宅前朝南,宅后朝北,东西两侧有如双手环抱向胸口的山峦。如此,便构成了阳宅的最佳选址。

在阳宅的布局中,宅与宅之间需整齐划一,大小高低、进退得宜。宅内布局应方正有序,大门与内门需稍稍错开,以避免直冲。宅院的大小应与人口数量成正比,厕所、灶房等应置于下风之处。大井与围墙的规格也需适宜,水井与池塘的位置需精心挑选,既方便人们用水,又避免淹溺之虞。

阳宅之学问,博大精深,实乃一门综合性科学。我国古代虽无阳宅建筑学之名,但风水中的阳宅理论与实践却填补了这一空白。我们应当认真总结并发扬光大这一宝贵遗产,让其更好地服务于现代社会。

死亡,乃人生之终点,亦是人们最为惊恐之事。在科学不发达的古代,人们总在探索死后世界的奥秘,希望死者能够安息并保佑生者。于是,阴宅学说应运而生。阴宅学说认为,若穴地有生气,死者便能安息并给生者带来吉祥;否则,便会招致凶祸。因此,选择一处生息之地至关重要,需请风水先生指点迷津、精心挑选。贵命之人自然不能葬于穷穴之中;而一旦得此好穴,便会得到好的报应。至于何时能迎来好运?则需根据具体人和风水情况而定,或许即刻显现,或许需历经数十年乃至几代人之后。

相地,乃风水师之实践。在掌握了整套理论之后,风水师便需亲临现场进行勘察。他们先凭目力观察山脉走向、穴地环境;再用嘴品尝水质是否苦涩、土粒是否辛甜;最后动脑筋推算内在关系、预测吉凶祸福。这一过程中,罗盘成为了他们不可或缺的测量工具。罗盘中间有一根磁针,大致指向南方。在测量穴地时,风水师会在门脚或穴地的石头上放平罗盘,将磁针连掷两三次以观察其是否指向子午线。若磁针晃动则不吉;若磁针收藏于中线则大吉。罗盘上画有圆圈和符号,少则三层多则几十层,每层都代表着一定的意义且层与层之间相互联系。这不仅是风水师智慧的结晶更是先民智慧的体现。

时至今日,我们在兴修水利、建筑房屋时仍然会用到类似于罗盘的工具来测量方位并进行现场勘察。那么如何借鉴传统的相地方法呢?这仍然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和研究的问题。

中华文化之伟大不仅在于其历史之悠久更在于其科学思想之广博深厚与细密。作为东方科学文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文化与古希腊、古罗马的西方科学文化体系交相辉映、互相渗透而又各自独立发展。然而近百年来由于种种原因中华民族在科学上逐渐落后于西方。那么如何对待中国的传统科学呢?英国著名科学家李约瑟博士曾指出:“至于远东文明特别是其中最古老而又最重要的中国文明对科学思想和技术的贡献直到今天仍然被云雾所遮蔽而没有被人们所充分认识。”然而我们不能忽视的是中国古代在天文、历法、物理、化学、数学、地理、生物、建筑、陶瓷、冶金、医学、农学以及“四大发明”等领域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这些成就不仅极大地丰富了人类文化的宝库而且推动了世界文明的进程。

最新章节

小说章节

同类新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