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实践与原则4(1 / 2)
风水学,这一古老而又神秘的学问,实则是地球物理学、水文地质学、宇宙星体学(亦称星象学)、气象学、环境景观学、建筑工程学、磁场方位学以及人体生命信息学等诸多学科交织融合的综合科学。其精髓在于审慎而周密地审视自然环境,遵循自然法则,适度地利用并改造自然,旨在营造理想的居住与生存环境,从而获取天时、地利、人和的和谐统一,达到天人合一的至高境界。
正是基于这一崇高的追求,我们在风水理论的深入探索与长期实践中,不仅积累了宝贵的实践经验,更通过深刻的理论思考,汲取了古今中外科学、哲学、美学、伦理学以及宗教、民俗等领域的智慧精髓,最终孕育出了内涵丰富、综合性与系统性兼备的独特理论体系——现代风水学。简而言之,现代风水学可概括为十大原则,而整体系统论与因地制宜则是其核心理念。
整体系统论,这一作为完整科学的概念虽在本世纪方被明确提出,但其朴素的理论与方法,实则早已被中国的先哲们所运用。例如,中医的诊疗体系便是整体系统论的生动体现。风水学同样将天、地、人视为一个紧密相连的整体系统,人以核心,万物共生。在这个系统中,每一个子系统都相互关联、相互制约、相互依存,同时又相互对立、相互转化。风水学的使命,便是宏观地把握并协调各子系统间的关系,优化结构,寻求最佳组合,而这一点,在中医学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
风水学对环境整体性的关注,可谓无微不至。《黄帝宅经》有云:“以形势为身体,以泉水为血脉,以土地为皮肤,以草木为毛皮,以舍屋为衣服,以门户为冠带。”清代姚延銮在《阳宅集成》中也着重强调了整体功能性:“阳宅应须择地形,背山面水称人心。山有来龙昂秀发,水须围抱作环形。明堂宽大斯为福,水口收藏积万金。关煞二方无障碍,光明正大旺门庭。”整体原则,作为风水学的总纲,统摄其他一切原则。以整体原则为指导,处理人与环境的关系,正是现代风水学的立足之本。
因地制宜,则是根据环境的客观性,采取与自然相适宜的生活方式。《周易·大壮卦》有言:“适形而止。”先秦时期的姜太公,便是因地制宜的倡导者。《史记·货殖列传》记载:“太公望封于营丘,地泻卤,人民寡。于是太公劝其女功,极技巧,通渔盐。”中国地域辽阔,气候多样,土质各异,建筑形式也因此千差万别。
在西北干旱少雨之地,人们挖窑洞而居。窑洞多朝南,施工简便,不占耕地,节省材料,且防火防寒,冬暖夏凉,益于长寿,鸡亦多产。在西南潮湿多雨、虫兽横行之地,人们则建干阑式竹楼而居。《旧唐书·南蛮传》描述道:“山有毒草,虱腹蛇,人并楼居,登梯而上,号为干阑。”竹楼楼下或空置或养家畜,楼上住人,空气流通,凉爽防潮,多建于依山傍水之处。此外,草原的牧民以蒙古包为家,便于随水草而迁徙;贵州山区与大理的百姓则以山石砌房,这些建筑形式都是因地制宜的典范。
中国现存诸多建筑,皆是因地制宜的杰作。湖北武当山,道教圣地,明成祖朱棣曾遣三十万大军上山修庙,严令不得劈山改建,只能随地势高下砌造墙垣与宝殿。
中国,这个务实的国度,因地制宜正是其务实思想的生动体现。根据实际情况,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使人与建筑融于自然、回归自然、返璞归真,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这便是风水学的真谛所在。
在风水学的浩瀚智慧中,依山傍水被视为构筑吉地的不二法门。山,犹如大地的铮铮铁骨,挺立于世,撑起一方天地;水,则是万物生长的源泉,潺潺流淌,滋养着无数生灵。人若无水,何以存焉?考古的遗迹揭示了原始部落与水源的不解之缘,它们大多依偎在河畔高台,与狩猎、捕捞、采摘的古老经济模式和谐共生。
谈及依山之势,首当其冲的便是那“土包屋”之景。试想,三面群山如臂膀环抱,中间一片豁然开朗,南面门户大开,房屋隐匿于葱郁林木之间,仿佛世外桃源。湖南、安徽、四川、河南、山东、山西、广东等地,诸多村镇皆坐拥此等福地。譬如岳阳县渭洞乡的张谷英村,便是这“土包屋”的绝佳典范。五百里幕阜山的余脉蜿蜒至此,东北西三方,三座巍峨大峰拔地而起,犹如三瓣莲花,共同簇拥着这片祥和之地。自明代宣德年间,张谷英一族便在此繁衍生息,五百载光阴流转,已发展成六百多户、三千余人的庞大家族。村中八百多间房屋错落有致,男女老幼、尊卑长幼,皆遵循着古老的秩序,过着宁静而和谐的生活。
而依山之另一番韵味,则是那“屋包山”的壮丽。房屋如鳞次栉比的铠甲,覆盖着山坡,从山脚一直延伸至山腰,气势恢宏。长江中上游的重庆、万县等城市,以及土耳其的伊斯坦布尔、美国的夏威夷,乃至我们璀璨的夜明珠——香港,皆是如此。它们背倚山坡,依山势而建,气宇轩昂。尤其是夜幕低垂之时,灯火阑珊,景色更是美得令人窒息。再看那武汉大学,百年学府,坐落于青翠的路珈山麓。设计师匠心独运,依山势而建,学生宿舍宛如环曲的城墙,环绕着山坡,城门形的出入口更是别具一格。山顶平台上,以中轴线上的城门为轴心,图书馆巍然居中,数学楼分立两侧,主从有序,严谨对称。学校得天独厚,宛如一座城堡,彰显着高等学府的恢弘与大气。
然而,在山坡地修建房屋,亦需谨慎行事。务必深入了解水文地质情况,若有潜在滑坡之虞,切不可贸然兴建大面积住宅区和大型建筑物。四川、贵州等地因地表滑坡而遭受的重大损失,便是前车之鉴。
六朝古都南京,则是一幅别样的山水画卷。它滨临长江,四周群山环抱,虎踞龙盘,气势非凡。秦淮河蜿蜒入江,沿江多山矶,从西南往东北,石头山、马鞍山、幕府山依次排开;东面钟山巍峨;西面富贵山静谧;南面白鹭洲、长命洲夹江而立。明代高启曾赋诗赞颂:“钟山如龙独西上,欲破巨浪乘长风。江山相雄不相让,形胜争夸天下壮。”
清代《阳宅十书》有云:“人之居处,宜以大河为主,其来脉气最大,关系人祸最为切要。”风水学不仅重视山形水势,更强调将小环境融入大环境中进行综合考察。中国地理,每隔八度左右便有一条大纬向构造,如天山—阴山、昆仑山—秦岭等。《考工记》亦载:“天下之势,两山之间必有川矣,大川之上必有途矣。”
风水学将绵延的山脉视为龙脉,这些龙脉源自西北的昆仑山,向东南延伸出三条主脉。北龙穿越阴山、贺兰山,进入山西,起自太原,最终渡海而止;中龙则由眠山进入关中,直至泰山人海;南龙则由云贵、湖南,延伸至福建、浙江人海。每条大龙脉又分出干龙、支龙、真龙、假龙、飞龙、潜龙、闪龙等。勘测风水时,首要之务便是厘清龙脉的来龙去脉,顺应其走向。
龙脉之形与势,各有千秋。千尺为势,乃远景也;百尺为形,乃近观也。势如起伏的群峰,形则如单座的山头。认势较难,而观形则相对容易。势如奔腾之马,如水之波澜,需大而强、异而专、行而顺;形则需厚实、积聚、藏气。龙脉集结之处,若有朝案之山相伴,则更佳。朝山、案山,形如朝拱伏案,犹如臣僚簇拥君主,既可挡风,又添情趣。
正如《朱子语类》所言,北京的大环境亦是如此:“冀都山脉从云发来,前则黄河环绕,泰山耸左为龙,华山耸右为虎,嵩山为前案,淮南诸山为第二案,江南五岭为第三案。”这是以北京为中心,以全国山脉为朝案,来阐述北京地理环境的优越性。
从大环境审视小环境,可洞悉小环境所受的外界制约与影响,诸如水源、气候、物产、地质等。宅地的吉凶祸福,皆由大环境所决定,犹如中医切脉,从脉象的浮数沉迟、虚实玄滑中,便可洞察身体的一般状况。因为这一切,皆由心血管的机能状态所决定。
唯有形势完美无瑕,宅地方能称得上是吉地。无论是建设一座城市,还是盖一栋楼房,亦或是修建一个工厂,都应当先着眼于山川大环境。从大处着眼,从小处着手,方能确保无后顾之忧,进而成就一番伟业。
风水之学,对地质之选颇为讲究,近乎挑剔之境,深信地质能定人体之质。而现代科学之验证,亦非虚言恐吓。地质对人体之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四端:
其一,土壤之中蕴含锌、钼、硒、氟等微量元素,多达数十种,彼此间相互作用,放射于空气之中,直接关乎人之康健。《山海经》中早有记载,详述地质与人体之微妙关联,特定地质所孕育之万物,皆有其独特影响。譬如,某类地质所滋养之植物、粮食、蔬菜,能塑造人体之形态、体质。
其二,若地质潮湿,或腐烂发臭,则易致人患关节炎、风湿性心脏病及皮肤病等。此类潮湿腐败之地,实为细菌之温床,疾病之渊薮,故不宜筑宅而居。
其三,乃地球磁场之影响。地球为磁场所包裹,人虽难以感知,但其作用却无时无刻不在。磁场强烈,既可疗疾,亦可伤人,甚至引发头晕、嗜睡、神经衰弱之症。中国先民早已洞悉磁场之存在与影响,如《管子·地数》所言:“上有磁石者,下有铜金。”战国之时已有司南,至宋代,指南针已广为使用,皆科学运用地磁之典范。风水之学主张顺应地磁方位,杨筠松于《十二杖法》中指出:“真冲中煞不堪扦,堂气归随两寸边。依脉稍离二三尺,法中开杖最精元。”意即需稍稍避开来势汹涌之地磁,方能觅得吉穴。风水师常言巨石、尖角对门窗不吉,实则忧惧巨石所放射之强磁,干扰门窗内之住户。
其四,乃有害波之影响。若住宅地面三米之下有地下河流,或有双层交叉之河流,或有坑洞,或有复杂地质结构,皆可能放射出长振波、污染辐射线或粒子流,致人头痛、眩晕、内分泌失调等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