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 谁可为相?35(1 / 2)

几日后,刘基致仕公文已经办妥。

回乡之前,特意去向朱元璋告别。

因前几天谶语解读的事情,再加上结发妻子的离世,使得刘基丝毫没有马上摆脱庙堂角斗场的轻松。

“上位。”

刘基拜下见了礼后,便被朱元璋招呼到了身边。

“坐,伯温。”

朱元璋亲自给刘基斟了茶,道:“至正二十年,咱与卿在这应天府会面,当时咱手中拿了个斑竹箸问卿能否据此作诗一首,卿想了想随口而来。”

顿了下,朱元璋回忆道:“一对湘江玉并看,二妃曽洒泪痕斑。”

“当时咱想就这俗不可耐的水平,浙东四先生不过也就如此嘛。”

“可卿荡气回肠的一个转折,使得卿广阔的胸襟抱负喷涌而出。”

“那两句怎么说来着?”

跟随着朱元璋,刘基也回忆起了当时的后两句。

“汉朝四百年天下,尽在张良一借间。”

刘基投奔朱元璋时已从元廷手中脱困很久了,当时的大元朝廷岌岌可危,全国各地群雄并起战火燎原,完全没有起死回生可挽救的余地。

奔赴应天投奔朱元璋,除了朱元璋几次派人相邀的诚意外,也是因为刘基经过多番考察后觉得朱元璋是所有义军中最有可能取得天下的雄主。

既要出山,当得得选个名主。

直到现在,刘基仍不否认朱元璋的能力,也从不后悔当年投奔了他。

经过一首诗的回忆,君臣好像回到了当初。

朱元璋笑着,道:“卿的《时务十八策》和那副军事战略图给咱提供了极大的帮助,有卿的加入咱顿感如虎添翼。”

“这几年卿于咱于咱大明,都可谓是兢兢业业用心良苦了。”

对刘基的贡献,朱元璋从没否认过。

“卿马上就要走了,再见面不知在何时了。”

“卿善谋睿智,可知今日谁可为咱大明的丞相?”

李彬淮西人出身,又受贿于昔日旧宰相府。

而且,他区区一个都事如何能决定了卖官鬻爵这么大的事,若说此事没有李善长的参与鬼都不信。

即便他没参与,也绝对是知情之人。

只可惜,现在的李善长威望太甚,大明又实在是离不开他。

不说是没找到证据,即便找到了也只能装不知道。

但,换不换他是一回事,找不找后备人选可又是另一回事了。

刘基愣了一下,很快道:“善长勋旧,能调和诸将,当下狮实在不是换相的良机。”

听罢,朱元璋手指在桌上敲了敲。

“卿不会不知,近期李彬的事情上不少人上蹿下跳弹劾于卿,这其中少不了有李善长的推波助澜,卿对他倒是还挺认可的。”

朱元璋这么说,显然话里有话。

“一间房子要换柱子必须要用最粗最壮的,若是只把小木头捆扎上去,这间房子很快就会坍塌的。”

“上位只问臣谁宜为相,臣当然要据实上奏了。”

刘基说的也是实情,他但若是个以权谋私之人,朱元璋也不会在他临走之际还问他这问题了。

“杨宪呢?”

朱元璋不置可否,又问起了另外一人。

对杨宪,朱元璋非常看好。

当初杨宪治理扬州时,惩戒贪官的手段非常狠辣,也算是与朱元璋不谋而合了。

“杨宪有丞相之才,却没有丞相之气。”

“宰相肚里能撑船并非一句空话,需得以义理权衡一切最忌感情用事,杨宪恐怕没有这种气度。”

正是因为如此,刘基才会和杨宪这个所谓的门人时常保持着一定的距离。

和他这样的人走的太近,迟早都得被牵连了。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