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六章 三国道教111(2 / 2)
其友人吴苍不满矫慎,把黄老全然视为仙道,指出“盖闻黄老之言,乘虚入冥,藏身远遁,亦有理国养人,施于为政。至如登山绝迹,神不著其证,人不睹其验。吾欲先生从其可者,于意何如?”
矫慎不予理会,“年七十余,竞不肯娶。后忽归家,自言死日,及期果卒。后人有见慎于敦煌者,故前世异之,或云神仙焉”。
这个关于矫慎修仙的传说,明确地指出黄老带有行导引术、长生成仙的色彩。
《后汉书·襄楷列传》,襄楷上桓帝书,提到“或言老子人夷而化胡”。
人们已经把老子,说成是体现自然、支配自然的伟大神力和修炼得道、不断变化的救世主,并作为祖师予以崇拜。
对黄老的祭祀,早在东汉明帝时,就已经在黄老学盛行的楚地出现了。
《后汉书·楚王英》记载,楚王英“晚节更喜黄老,学为浮屠斋戒祭祀”,后应诏奉送缣帛赎罪。
明帝下诏勉之日:“楚王诵黄老之微言,尚浮屠之仁祠。洁斋三月,与神为誓,何嫌何疑,当有悔吝。”
袁宏《后汉纪》卷十,亦谓楚王刘英“晚节喜黄老,修浮屠祠”。
对黄老偶像进行膜拜与祭祀,将黄老与浮屠相提并论,已透出黄老的宗教气味。
楚王英建武十五年为王,二十八年就国,“少时好游侠,交通宾客”,其晚年崇信黄老,固属个人信仰,然而与其受地方思想熏染不无关联。
楚王英初辖彭城等八城,后明帝特为其益以取虑、昌阳二县,地在淮河南北,正是战国后期楚国都城东迁后着力经营之处。
《后汉书·孝明八王列传·陈敬王羡》,载陈相魏情和陈王刘宠“共祭黄老君,求长生福”。
汉桓帝“好神仙事”,对老子礼拜尤勤。
《后汉书·襄楷列传》载:“闻宫中立黄老浮屠之祠。此道清虚,贵尚无为,好生恶杀,省欲去奢。”
《王涣列传》载:“延熹中,桓帝事黄老道,悉毁诸房祠。”
《桓帝纪》也记载桓帝,曾于延熹八年正月遣中常侍左倌之苦县,祠老子。
同年十一月又“使中常侍管霸之苦县,祠老子”。第二年又“亲祠黄老于濯龙宫”。
从一般的信奉黄老微言,到崇拜祠祀黄老偶像,这已经是近乎宗教了。
早期道教直接继承了,汉代道家和黄老崇拜的传统,东汉末年张陵创立的正一明威之道,后世简称天师道,张角创立的太平道都衍生自黄老道。
张陵为沛国丰人,本为太学生,安帝延光四年始学道,后于顺帝朝入蜀。
《三天内解经》云:“太上以汉顺帝时选择中使,平正六天之治,分别真伪,显明上三天之气。以汉安元年壬午岁五月一日,老君于蜀郡渠亭山石室中,与道士张道陵将诣昆仑大治,新出太上......”,
《汉天师世家》亦记载,他在顺帝汉安元年在鹤鸣山受太上老君之命,被太上封为天师之位,创立天师道。
由其奉老子为太上老君,可知张陵在汉安帝时学道,当是奉黄老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