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1 / 2)

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三月,依然是春和景明的好天气。康熙端坐在乾清宫的须弥宝座上,望着丹墀下跪俯的文武大臣,可以通过如镜面般明亮的临清砖清晰看到各位臣工低垂的脸庞。

此时的他,确实心潮难平,任谁都会觉得激动:其一,自己已届六十九岁高龄,明年就是中国人常说的“人到七十古来稀”的境界,寿命超过了大清建国以来祖上各位皇帝;其二,已经在位六十一载,这可能是空前绝后的历史记录,自祖龙秦始皇当皇帝以来已经两千多年过去了,他是在位时间最长的君主,没有之一;其三,《尚书·洪范》所记载的“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修好德、五曰考终命”这人生五福,自己做到了。这是多少人孜孜以求可望不可即的目标呀,就是个普通老百姓,“长寿、富贵、安乐、好德、子孙众多”这五条具备了,那就是五福临门。

想到这,康熙轻吐纶音,“各位爱卿,今天咱们再议一议即将举办的万寿节,大家有话都不妨奏来,以期把这次万寿节敬老孝亲的主题比上次更突出,朝野反响更好。”

“启禀圣上,臣听闻这次万寿节要大宴耆老勋贵在乾清宫内外,立意是好的,不过···”吏部尚书陈廷敬欲言又止,显然是顾虑重重。“不过什么,痛痛快快说出来,朕是那种不听劝谏的人吗?”康熙倒是开门见山,已经猜出陈廷敬肯定和九年前张廷玉一样,想对即将举办的万寿节提点合理化建议和意见。

康熙倒是开明大度,一句话打消了陈廷敬的顾虑,“臣听说御膳房的总御厨张东官被任命为千叟宴的主厨,要给每张宴桌上一百零八道菜,道道菜品都是鱼翅、鲍鱼、熊掌等等世所罕见的山珍海味,臣以为万万使不得。”陈廷敬嘴上说的很硬气,但是心里还是打鼓的,不知道正在兴头上的康熙会不会勃然大怒,虽然他们君臣二人相得甚欢,但这毕竟是拂人心意的事情,不知康熙是如何打算的?

“陈廷敬,你怎么知道朕让张东官担任千叟宴主厨的事情?”康熙厉声问道,龙颜大怒,右手重重拍打了一下龙椅,忽的一声站了起来。殿内的气氛瞬间紧张起来,很多和陈廷敬关系不错的同僚都为他捏一把汗,不知道接下来皇上会怎么发落这件事。和陈廷敬关系不睦的对头脸上已经不自觉地泛起了幸灾乐祸的表情,就等着康熙把暴风骤雨倾泻到陈廷敬的头上。

陈廷敬自己也显然没有预料到康熙会问他怎么知道的这件事情,一时语塞,支吾了半天回答不上来,只是看到天听震怒,早已习惯性地跪在地上,等着圣上发落。“陈廷敬,朕再问你一次,你是怎么知道刚才那件事的?”康熙正在气头上,心气难平。“禀皇上,内侍小德子昨日向我的管家陈福说起过这事,我是听陈福告诉我的。”陈廷敬一看不能再隐瞒下去,否则后果更不堪设想,只得舍车保帅了。

“来人呀,把小德子交内务府严办。这狗奴才竟然坏了朕定下的规矩,多嘴多舌,实在是死有余辜,念在他是初犯,又殷勤伺候少有闪失的份上,死罪可免活罪难逃。”康熙依然恨恨地说着,“话说回来,今天一早朕又思来想去,在万寿节上大肆铺张不是朕的本意,陈廷敬所奏也不无道理,上次敬老宴就被人造谣说靡费颇多,这次不能再给趁机生事的人机会了,满汉全席就不要上了,只是选择一些有代表性的菜蔬、肉蛋上一些吧,以示我大清满汉一家、四海同春的意思就可以了。”

群臣看着康熙颜色稍霁,纷纷叩头附和道,“皇上圣明,我等一定遵照办理。”陈廷敬更是有劫后余生之感,把头磕的震天响,唯恐怕人看不出自己满满的诚意和解脱后的感恩之情。

入夜的北京城又是一片繁华景象,各式店铺酒肆点缀在紫禁城周围,热闹是属于民间的,高高的宫墙把花花世界切割成两块:一面是烟火人间的市井生活,一面是高高在上的宫廷岁月,两个世界判若云泥,像两个陌生人一样,互相审视着对方,却永远无法走到一起。

珠市口大街拐角处有一处轩敞的府邸,府门口正中挂着硕大无朋的两字匾额“素府”,这里住着内务府总管大臣素伦大人。

这几个月他可是京城的大忙人,白天奔忙于京城六部衙门,协调各地进京参加万寿节的耆老们行程安排。好不容易到了晚上回到家,依然是宾客盈门、高朋满座,谁都想走素伦的门子挤上万寿节大宴的最后一班车。

能参加万寿节庆典并被康熙皇帝接见甚至赐酒,这是光耀门楣的大事,够在亲朋好友面前吹一辈子牛了。谁要是有幸选上,那真不啻为祖坟冒了青烟,也可以说就像现代社会中了彩票头等奖一样。

今天的素伦有点霉气,自己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准备好的万寿节大宴菜单被陈廷敬搞黄了,以前的努力都白费了不说,很多订好的高档食材还要退货给商家。这可是一笔不小的损失呀,不是国家有损失,是他个人损失大了。因为已经收了这些供货商的回扣,还要原封不动的退给人家,心里实在是不甘呀。心中细细盘算下来,就这么一进一出的,近万两银子的外财不翼而飞了,实在是郁闷呀。

正在他郁闷的唉声叹气的时候,门房来报,说是御膳房的总御厨张东官来访。他想都没想就让门房通知管家,直接带客人进书房。因为自己也收了人家的一千两好处费了,万寿节大宴的主厨没让人家当上,总是要退款的吧。人在江湖混,还是要讲究个诚信不是?

片刻间,一个白白胖胖的年轻人走进书房,正准备打千儿行礼。素伦一把拽住来人的手,充满歉意地说,“张总厨,实在对不住,圣上临时改了主意,不打算用你准备好的满汉全席菜单了,我正打算通知你呢。”张东官倒是没有一点失落的感觉,反而挺兴奋,让素伦有点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他见素伦如坠五里云雾中,就主动哈哈笑道,“素大人,我已经知道今天早朝的情况了,谢谢您之前的成全和抬爱,东官没齿难忘。”

“那笔钱我很快会退给你的,请你放心。”素伦下了很大决心才说出这句话来,毕竟从自己身上割肉是要很大勇气的。到手的东西再失去,比从来没有得到过更痛苦。

张东官哈哈一笑,“素大人说到哪里去了,你我相交多年,承蒙您的关照,别说区区那笔小钱,就是我的全部家当送给大人,都不能表达我由衷的感谢之情。”

素伦听张东官说的真诚,心里还是很受感动的,他从心里为这位视钱财如粪土的神厨点赞。比比人家,再看看自己,自己都开始鄙视自己。自己一个堂堂二品大员,还不如一个颠勺子的,真是格局小了,以后要向人家张东官学习。素伦心里不停地翻着个儿。

“是这样的,素大人,皇上派宫内的黄总管通知我,是您推荐我继续牵头组织这次万寿节大宴,只不过不再是满汉全席,而是咱们满族龙兴之地的火锅子。”张东官也不再卖关子,直抒胸臆地告诉素伦自己要登门拜谢的来意。

素伦先是心里一怔,紧接着明白了怎么回事:肯定是康熙皇帝觉得自己辛苦了这么长时间,如果一股脑儿推翻前定方案,会给自己造成很大的思想压力,包括张东官在内也会备受打击,所以才想出了这么一个皆大欢喜的“火锅宴”方案。

念及于此,素伦心中升起对康熙皇帝的由衷感佩,真是一代圣君,雄才大略中细节尽显,人中龙凤的评价实至名归。其实,他只想对了一半,火锅宴的主意是陈廷敬出的,张廷玉等朝中重臣附议同意,康熙最后一锤定音是真的。

这样的安排对素伦和张东官来说都是天大的好消息,素伦也不用破财了,张东官还可以继续当他的主厨,只不过是把精美昂贵的满汉全席换成了充满特色的宫廷火锅。

素伦想到这,神情庄重地对张东官说,“我们一定要好好准备这次火锅大宴,让与宴的耆老们吃的愉快舒心,不辜负圣上一片爱护之隆恩。”素伦边说,边双手合拢举在半空中向紫禁城的方向行礼致意。

“素大人所言正是在下所想,也是我深夜造访的主要目的。我张东官一介庖厨,蒙圣上厚爱,敢不尽犬马之劳?俗话说的好‘主忧臣辱、主辱臣死’,我也是读过几本圣贤书的人,怎能不知道这样的道理呢。我一定拿出我的看家本领,把这火锅宴做出满汉全席的味道来。”

“好好好,你有这样的见识我替与宴的各位耆老谢谢你,他们是真有口福了,让总御厨亲自操刀制作火锅大宴,也是圣上的特别恩典。这样的火锅一定不同凡响,连我自己都期待的很,恨不得马上大快朵颐一番。”素伦从刚才的郁闷中解脱出来,心情变得轻松愉悦,说话的语调高了不少,语速加快,又恢复了往日的谈笑风生。

张东官若有所思地说,“我经过深思熟虑后,决定把原来咱们的宫廷火锅里加入九十九种滋补药材,融合南方菜式的小火慢炖,提前吊出高汤,让每一片肉和菜叶都能吃出满汉全席的味道来。素大人意下如何?”

“那是再好不过,经你这么一改良,恐怕这宫廷火锅要流传后世、名扬海内外了。真不愧是圣上钦封的‘天下第一神厨’,这样的主意也就你张东官想的出来,佩服佩服!”素伦一时间心情大好,刚才一天的云彩被吹的无影无踪,现在真是碧空如洗、万里无云的感觉。

如果不是张东官还没走,他都想哼上几句“我正在城楼观山景,耳听得城外乱纷纷”戏词了,这可是他最爱听的京剧《空城计》中诸葛亮的经典唱段。

素伦突然想起了最近京城大火的翠喜社班主吕翠喜那可人的扮相、曼妙的身姿,嘴角都流出口水了。上次还是去年中秋节在康亲王杰书府上听了一回子堂会,一晃大半年过去了。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