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1 / 2)
位于紫禁城正南五里多远的珠市口是京城一处繁华的所在,一天到晚的人流如织,沿街的店铺鳞次栉比。
明朝时,这里是买卖生猪的集市,所以人们就口口相传、约定俗成,叫这里为“猪市口”。
到了明季清初,茶馆、酒肆、戏楼等五行八作日渐繁荣起来,原来的生猪交易生意反而逐渐冷清下来,直到退出了这一地区。
为了雅化这儿的地名,“猪市口”被改为“珠市口”。实际上,这里从来没有出现过珠宝买卖的商铺,压根儿与珠宝没有半毛钱的关系。
一到了夜幕降临时,灯火通明的珠市口和东边的磁器口、西边的菜市口,像三颗夜明珠一样,点亮了城南的夜空。
今晚,珠市口十字街东北角上的七贤居,和往常一样高朋满座、酒客盈门。
一个面如朗月的年轻后生脚步轻盈地向二楼的雅间走来,迎面碰上送酒菜的店小二,赶紧主动侧了一下身子,弄得店小二都不知道如何是好了。
像刚才这个年轻人那么彬彬有礼、谦逊有加的客人,店小二可不是经常能碰到。从来都是店小二给客人让道,今天倒是客人先侧身,店小二都不习惯了。
年轻人来到写有“竹林”二字的雅间门前,一推门走了进去。
雅间内十分轩敞亮堂,中间用屏风隔成了两部分,其中一角还摆放了一张书案,书案上文房四宝一应俱全,看起来非常雅致。
房内有两个人正在说话,见到来人,马上都站了起来。
其中一个十分富态的中年人伸出两只小胖手,热情地说道,“子才贤弟,我和瞻岱兄恭候着你呢。”
“不好意思,临时有事耽搁了,还请二位见谅。”袁枚赶紧解释道。
“好说,好说,久闻子才贤弟的大名,今日得见,三生有幸。”
纳兰瞻岱自小生活在“牙签插架,缃帙整如”的环境里,自是精通礼数,主动凑上来与袁枚搭讪。
“噢,我给你介绍一下,这位是纳兰瞻岱,直隶总督李卫大人麾下的参领,虽然身在行伍,却是深通诗词,家学渊源深厚。”
张东官一边介绍,一边请两位入座,中间的主位却空了出了,看来今天应该还有一位大人物没有到场。
“东官兄,你这可是让我开了眼,哪里都有你的产业,我记得京西海淀镇有你开的大馆子,这个七贤居也是你的吗?”袁枚一介书生,对做生意很是好奇。
“是啊,承蒙各界朋友抬爱,兄弟我这些年生意做得风生水起,京西海淀镇的千寿宴宫廷火锅是为了伺候去圆明园公干的达官贵人。这个七贤居嘛,是兄弟我招待城内各位同好的,离大家比较近,来来往往也方便。”
一番话让瞻岱和袁枚都十分钦佩张东官的商业头脑和经商智慧。
做生意嘛,就是经营人脉,没有人,哪来的钱呢。所以有一句古话说的好,“财聚人散,人聚财散。”有了人气,财气自然滚滚而来。
只有源源不断地出,才能源源不断的进。这也是张东官钻研厨艺以外的做人做事原则。
他从不吝惜钱财,钱财反而越积越多,商业版图也是越扩越大,酒楼、当铺、茶庄加起来有几十处,俨然有当年陶朱公赀累巨万、富甲一方的气象了。
“对了,瞻岱兄,刚才听东官兄介绍您复姓纳兰,小弟我冒昧打问一下,你与名满天下的前朝文豪纳兰容若可有关系?”
袁枚毕竟是初出茅庐的小伙子,对什么事情都充满了兴趣。
“都说你是神童,聪颖过人,果然名不虚传,真让你猜对了。纳兰容若就是我的祖父,不才正是他老人家的长孙。”
刚才袁枚称纳兰容若为前朝文豪,纳兰瞻岱显然十分高兴,回答的也相当豪爽痛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