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大战将起(1 / 1)

朱三每到长安之前,心里想的全是如何巴结齐帝,与黄巢拉关系。然而,到了长安,朱三话还没说完,黄巢就命令他率领外地前来投奔的军队,与长安外的诸葛爽交战。朱三接到这个差事,内心十分不爽。因为黄巢自己拥有一支非常能打的队伍,那是唐朝的边军。后来,由于长期驻守边疆,无法回家,最终面对妻儿老小活活饿死的惨状,他们只能反叛。虽然后来被镇压,但他们最终成建制地逃到了黄巢那里。这也是黄巢近年来能够大杀四方,攻入长安的原因之一。如今唐军来袭,黄巢却不派遣这支精锐队伍出战,而是让朱三率领外来的杂牌军迎敌,换作是谁都不会痛快。但朱三别无选择,来到长安,他就是臣子,黄巢就是君主,不听命就是违抗。不过,这也让他明白了一个道理:帝王、上级都是各为其主,你对他再好也没用。除非利益捆绑或关系牢不可破,否则指望他们舍弃利益来提拔你,那简直是痴人说梦。

朱三并非傻子,既然奉命出战,就一定会全力以赴。在来长安的路上,他仔细审问了俘虏的唐军,对唐军也有了基本了解。唐军边防正规军团编制为2.2万人,包括骑兵、重甲步兵、轻甲步兵和后勤辅助兵种。其中最厉害的并非骑兵,因为长期战乱导致战马质量明显下降,唐军骑兵已不如从前。目前最能打的是重甲兵,个个身披明光铠甲,背负重唐弩,手持加长唐陌刀,上阵对敌无不披靡。当时流传一句话:“陌刀队出,人马俱碎。“朱三在邓州遇到的唐军是轻甲兵,其手持铁木牛皮混合制成的盾牌,身披仅能护住要害的皮铁混合甲,背负轻弩,携带铁锤、短陌刀、唐刀等兵器。作战时,在2万唐军中,8000至1万重甲兵犹如现代坦克般横冲直撞,摧枯拉朽;6000骑兵则在敌阵被重甲兵冲垮后发起冲锋,彻底瓦解敌军;轻甲兵通常跟随在重甲兵后方或侧翼,为其提供射击掩护等辅助。随着唐军之间的频繁厮杀,克制重甲兵的武器也应运而生,唐末后期的强弩就是其中翘楚。然而,强弩想要射穿重甲,必须在数十米内的近距离射击,且需要使用特制的破甲箭头,不仅制作不易,而且分量很重,难以多带。即便强弩再厉害,也只能射杀敌军前排,要做到连人带甲一箭穿透极为困难。此外,强弩装填也需要极大臂力,短时间内难以完成二次射击。唐军行动时向来整齐划一,方阵森严。即便射杀了敌军前排,后续方阵也会迅速逼近,再无二次射击机会,只能放下强弩,拔刀近战。所以,强弩只能在唐军逼近敌军时射出一轮,旋即结束战斗。

朱三刚开始就向黄巢要求调遣唐军重甲兵,但黄巢断然拒绝。随后,朱三又提出需要唐弩,这次黄巢倒是爽快地答应了,将长安府库中的唐弩和破甲箭悉数交给了朱三。长安武库中的军备确实丰富,黄巢这次也是慷慨解囊,给予了大量装备。不过,为了确保物资没有白白浪费,黄巢以朱三需要骑兵为由,特地派了一名监军随行。朱三对此也非常配合,除了爱妻惠娘外,将其他几位妻子都安置在了黄巢为他在长安设置的府邸中,其中还有一位怀有身孕。(面对如此多妻,纵使再深情也难以承受啊。)黄巢虽然知晓惠娘的事,也明白朱三军队需要她,但基本上也没有过多计较。

朱三的军队很快与诸葛爽在长安西郊相遇。双方军队的大致情况如下:朱三军队共计5万人,其中重甲兵不足百人,轻甲军2万多人,这是朱三真正的嫡系;另有黄巢派来监军严实带领的3千骑兵;其余3万人都是附近投诚的农民军,连装甲都没有。诸葛爽麾下将近3万人,包括1万来自各地藩镇的牙军,装备精良,堪称当时的精锐代表,但由于隶属藩镇私产,诸葛爽难以调遣,他们在大营中还自设一个个小营;诸葛爽自己的队伍有2万人,其中重甲兵高达1.5万,骑兵4千,完全是有钱就怎么来,上阵肯定痛快,但唐军经历多年战乱仍保留轻甲兵,说明轻甲兵的存在意义依然重大。

朱三内心十分忐忑,刚到达战场就趁夜色偷偷前去侦查。一看之下,他直接被吓住了。诸葛爽的军营布置简直就是一件艺术品,上下整齐有序,营栏外面都绑着擦得锃亮的铁护。相比之下,朱三想起自己那个东倒西歪的军营,顿感两军根本不在一个级别上。如此整洁的军容,内部纪律必然极其严明,这还怎么打?

回营后,朱三将所见告诉了子振。子振听罢,笑着讲述了诸葛爽的过往:诸葛爽原本只是一个乞丐,后来投身徐州一支叛军。他对付上级很有两下子,没几天就担任了一个管理400人后勤的队长。面对前来讨伐的唐军,他直接带着这400人投降了。进入唐军后,他左右逢源,很快成为太监首领田令孜的心腹将领。此人打仗向来是以绝对优势碾压弱者,而对上级阿谀奉承的本事更是登峰造极。他治下的军队若要评价,那就是好看,每个细节都非常讲究。我们扎营往往半天就能完工,他却至少要两天,因为必须精心布置打扫。与这样的人交战,如果循规蹈矩,他要么因为你太强大而避战不出,要么以绝对力量碾压你。唯有在战场上不按常理出牌,施展诡谲之计,方能取胜。

朱三听完虽然内心并未获得任何实质帮助,但也只能死马当作活马医,回去开始谋划对策。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