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章 河内同州双厮杀(1 / 1)
朱三凝视着同生盟带来的士兵,心中五味杂陈。首先,这支援军虽然在短时间内就集结了一万人之众,却与他心中所想大相径庭。他原以为定是一支由久经沙场的精锐老兵组成的劲旅,不料其中却是老弱青壮皆有。其次,这支部队的装备也是五花八门,你给他们统一的装备,他们却偏要按自己的心意去改装。明明如今都讲究重甲布阵,他们却只在要害部位绑上几块装甲,背后扛着由牛皮裹就的铁架大盾。众所周知,当今步兵多持莫邪刀,长枪反倒罕见,他们却偏偏不随大流,一个个都握着前端带钩的长矛,腰间配一短刀,或背上铜锤。虽说这番景象看着扎眼,但朱三却也无可奈何。毕竟约定已定,不能对他们的装备置喙,更何况,来者总强于不来。
不出几日,朱三便收到了齐国情报组织送来的消息:河内节度使王重荣在朝廷任命的天下兵马大元帅、宦官杨复光的支持下,集结了周边藩镇的三万精锐,加上自己的三万兵马,正朝同州杀来。
这个消息犹如晴天霹雳,朱三震惊不已。自己的所有兵力加起来不过三万余人,无论是数量还是装备,都远不及王重荣和杨复光的联军。他立即向黄巢求援,希望他能再次派遣孟凯率骑兵来助阵。
然而,黄巢很快通过齐国情报组织传来了回音,只有一个字:“回!“言下之意,是要朱三带兵撤回长安,协防京畿。朱三对长安的局势也有所了解,眼下正是内忧外患,自己若贸然撤军,好不容易得来的同州就将易手,更有可能再次被黄巢当做炮灰,被推到前线任人宰割。因此,朱三决意要在同州一搏。
不料,黄巢很快就切断了与朱三的情报共享。朱三这才意识到,先前的大捷之所以来得轻松,全仰仗黄巢的情报网提供了准确的敌情,如今失去了这个助力,就只能靠自己派出的斥候骑兵来侦查敌情了。
两天后,斥候回报:王重荣率领的七万大军已渡过黄河,正朝同州杀来。朱三急忙召集心腹商议对策。会上,朱三的两个兄弟提出一计,趁敌军倾巢出动之际,留下一部分兵力坚守同州,由朱三亲率大部队绕过黄河,直取河内。朱三听后觉得理虽如此,但面对强敌,恐怕只有出此奇招方能取胜。这时,他发现一直沉默的子振,便径直问道:“子振,你不会是因为上次的事就怕了吧?说说你的看法。“
子振环视了朱三兄弟,略一沉吟,缓缓说道:“眼下敌众我寡,若想取胜,唯有用此奇计。但守城万万不可大意,新招募的士卒多为同州本地人,一旦同州失陷,而我军又未能拿下河内,势必人心尽失,军心涣散。“见朱三点头认可,子振又接着说:“伐河内时,更要多派细作,谨防敌军察觉我军行踪,设伏在半路截杀,若中埋伏,损失不堪设想。“
朱三听罢,当即做出如下部署:由朱三本人与李严率领同生盟一万人,加上自己原有的五千兵马,坚守同州;朱三的老七朱胜与老九朱珍,则各率一万兵马,从两路绕道偷袭河内。
同州原属唐朝官吏听闻唐军数万大军压境,早已沸腾不已。河内节度使王重荣与天下兵马大元帅杨复光每日在军帐内审阅那些原唐旧官送来的同州情报,虽不尽准确,却也及时异常。朱三兄弟率兵出城的消息刚一传来,王重荣与杨复光便已尽知。二人商议一番,决定由杨复光率领各藩镇精锐牙兵,在黄河沿岸设伏,拦截朱三伐河内的军队,而王重荣则率河内兵马在此地牵制朱三。
杨复光方率牙兵出营,向黄河进发,一名老兵伫立营门,目送杨军远去,继而迅速奔入近旁林子,放飞一只信鸽。
次日清晨,朱三尚在榻上与二房娘子缠绵,忽闻帐外传来急促呼喊,匆忙穿上裤子,走出帐来。来人见到朱三,忙禀报道:“同生军出城矣,欲图歼灭河内王重荣!“朱三心下盘算,以一万之众对抗七万唐军,非送死即投降,而若投降,以己五千兵马直取同州岂不更佳?他暗忖这群人莫不是疯了。
王重荣正与诸将讨论行军布阵之策,忽闻敌军出城,在大营不远处列阵,似欲决战。王重荣正自纳罕,同州内奸的密报也到了。信中言敌军仅约万人,竟敢擅离营寨,来犯唐军。信中对敌军恶语相向,称其不听号令,组织松散,士气涣散,兵器械随意丢弃,毫无保养。王重荣读罢,不禁兴味盎然,很想一睹这支军队究竟有多么不堪。
及至王重荣来到战场,但见此地地势开阔,中间较为平坦,四周环绕着小丘。敌军约莫不足万人,散布在对面山头。王重荣观自己麾下整肃有序的三万雄兵,再看对面星星点点的敌军,心中已是胜券在握。他并未多加部署,只在平地上迅速列好阵型,准备发起进攻。
就在此时,对面山上的朱三同生军抬出数面破旧军鼓,虽其形制陈朽,鼓声却嘹亮异常。但闻战鼓齐鸣,声震战场,竟是直透每个将士心扉。
随着鼓声骤起,山头上散落的同生军士兵瞬间集结,按照方形小阵列队,在各自小队长的率领下,开始沿山展开行军。
王重荣目睹敌军战阵瞬息而就,部署严整,不禁大为震惊。继而见敌军在山头展开,似欲包抄己军,更是惊愕莫名。区区万人,竟敢图谋包围三万大军,莫不是丧心病狂?
(下一章是对同生军士兵的专辑特写。主要写他们的出处,作战方式和战斗时性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