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二章:唯物辨证,了解共性52(1 / 1)
只听视频讲解道:如果你时常感到迷茫、困惑,遇到问题,总是找不到关键点,一定是你对世界的认不够清楚,学习矛盾论培养一套从最底层认识事物发展的规律,从而去运用矛盾法则来提升自己的辨证思维能力。基于原文举一个比较易懂的例子来贯穿全文:用一片树叶一生的生命发展过程当例子来学习矛盾论。
这片树叶的一生分为生长阶段和衰老阶段,在树叶的内部一直存在着树叶细胞的新生和死亡。细胞
新生使细胞的数量增多;死亡使细胞的数量减少。这两方面是互相排斥,就形成了对立的关系。细胞新生和死亡的不断斗争、不断相互作用,又使它们共同推动了树叶生命的发展,这就形成了一个矛盾关系,即:树叶中细胞的新生和死亡,既对立又统一。
“哈哈,有意思。但细胞是什么意思?”周公不解地问。
“细胞是构成生命组成的基本单位,有生命的物体是由细胞构成的,无论是植物、动物,还是我们人。”杨启源说道。
首先,要树立唯物辨证法的宇宙观。
这世上有两种宇宙观:形而上学和唯物辩证法。所谓形而上学的或庸俗进化论的宇宙观,就是用孤立的、静止的和片面的观点去看世界;和形而上学的宇宙观相反是唯物辩证法的宇宙观,主张从事物的内部、从一事物对他事物的关系,去研究事物的发展,即把事物的发展看作是事物内部的必然的自己的运动。或者这样说,形而上学强调不变和外因论,辩证法强调变化和内因论。那么这片树叶的生长是外因还是内因呢?或者内因和外因兼具呢?
不给大树浇水,没有阳光的照射,这个树叶长不大;但是,这个树叶从大到小又是因为自己内部细胞的生长和分裂,这到底是内因还是外因呢?
我们说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外因是通过内因起作用。比如你给石头浇水、照射阳光,他照样不能长大。
这两种宇宙观,也可以说是世界观的区别,就是你对这个世界最底层的认识。在你的眼中,世界是变化的还是不变的;如果是变化的,是来自于外因还是内因,对世界这种最底层的认识决定了你以后行动的方向。比如你是外因论,当你生活不满意的时候,你就全归结于外部环境,不会有任何改变的动力;你是内因论,懂得事物的发展是由内部的主要矛盾决定的,这时你会有改变的动力。
讲到这里,ti暂停视频说道:“如果树立辩证法的宇宙观需要要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世界,主张从事物的内部、从一事物对他事物的关系去研究事物的发展,即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不是事物的外部(外因)而是事物的内部(内因);一事物的互相联系和互相影响则是事情发展的第二位的原因。自然界的变化,主要是由于自然界内部矛盾的发展;社会的变化,主要是由于社会内部矛盾的发展,由于这些矛盾的发展,推动了社会的前进,历史的更替。
同时,也不否定、排除外部原因的作用,而是认为任何事物都是在内因和外因的双重作用下变化发展的。”
ti说完,杨启源接着说:“我记得以前看过电视剧《叛逆者》,主人公林楠笙成长的转变不是突然的,是经历了秃子内部互相倾轧,互相暗算和身边重要的人、事的变化让他在迷茫后,再加上林楠笙的信仰自始至终就是救国,转而确认兔子为自己的信仰。”
其次,了解事物发展的共性,即矛盾的普遍性。
ti继续播放视频:矛盾的普遍性或绝对性这个问题有两个方面的意义。其一是说,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中;其二是说,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
如果单说这片树叶这个物,以及上学或者上班这个事,你会发现怎么也想不通没有矛盾,这是你没注意定义中的过程两个字,你在孤立地看待这两种事物。在树叶的生命发展过程中,它的内部有树叶细胞的新生和死亡,外部有人可以把它从树上摘下来,这就是树叶的内部和外部的矛盾;在上班的过程中,有你和老板同事,以及是先喝水还是先吃饭这样的内部矛盾;也有上班和带娃、旅游这样的外部矛盾。当然了,上班和带娃以及旅游的矛盾应该放到你生活这个过程来看待,这就是矛盾的普遍性。矛盾的普遍性这一部分探讨的另一个问题就是,是不是在事物发展的一开始阶段也存在着矛盾呢?如果认为过程的开始没有矛盾,就会看见,树叶一开始的阶段,如果没有细胞新生和死亡的矛盾,树叶也不会长大。那在一开始是否就有矛盾呢?
其实,世界上的每一差异中就已经包含着矛盾,差异就是矛盾。他是普遍的、绝对的,存在于事物发展的一切过程中,又贯穿于一切过程的始终。
“了解事物的共性,比如,人和动植物一样,都有生命,一样要面临出生、长大、变老和死亡,是逃不开的自然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