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为汉武帝强国富民_分节阅读_第210节(1 / 2)

  卫子夫上前为刘彻脱掉外袍,擦干刘彻身上的雪。卫子夫对刘彻给刘挽送去何物并不关心,只问:“陛下用过膳了吗?”

  “并未,让他们准备准备。”刘彻说话间走过去坐下,将卫长公主将做好的衣裳拿在手上看了看,“大概也只有你能学到你娘的好手艺。”

  言罢瞥过刘嘉,刘嘉小声道:“二姐连针都没拿过。”

  对喽,刘挽从小到大连针都没拿过,卫子夫从来不说教她,刘彻更不会让人教。

  “嗯,你二姐手里拿的是剑,是枪,可定天下,可改乾坤。一支笔,更能让天下变。据儿呢?”说着说着刘彻想起没看见的儿子,刘据。

  “在泰永院里,泰永正让他练字。”卫子夫甚是庆幸刘挽终于松口让刘据练字。之前连笔都不让刘据拿,卫子夫看在眼里急得不行,偏又莫可奈何,实在没办法让刘挽改主意。

  刘彻笑了,“是该练字了,朕对据儿的要求不高,只要能写出和泰永一样的好字即可。”

  要说刘彻这个人,对各种各样的美好事务都有相当高的要求。刘挽小时候聪明绝顶,书读得极好,长大后,文武双全,一手好字尤其让刘彻看得赏心悦目。刘据谁也不用学,只要向刘挽看齐,足矣。

  “在父皇眼中,二姐样样都好?没有不好的吗?”刘嘉侧过头问。

  刘彻道:“有,主意太正,心肠太软。”

  行吧,刘嘉每每打量刘挽都在想,自家的二姐简直是完人,但哪怕在她眼中的完人刘挽,在刘彻那儿依然有缺点的存在,她被挑毛病还能是事?她接受父母的指责,她就是不要学针线活。做衣裳给别人穿,她手里又不是没有会做针线的人,为何要亲自做?

  “怎么?”刘彻被刘嘉问得也反问一句,刘嘉如实答道:“世间无完人,二姐不是,我也不是。”

  对此,刘彻瞥过她一眼,刘嘉理直气壮的道:“我做不好针线也不算大事。”

  刘彻认同的道:“你是大汉的公主,身边不缺会做衣裳的人,想学就学,不想学不学。”

  哎哟,刘嘉要的正是刘彻这句话,骄傲的冲卫子夫昂昂下巴,提醒卫子夫听听,刘彻也是这样觉得的,因此她不需要像卫长公主一样。

  “只一样,哪怕你们是大汉的公主,不可强占民田,夺民生机。否则朕必不容。”刘彻语气骤变,透着让人发寒的冷意。

  本来满脸笑容的刘嘉吓了一跳,正色和卫长公主答应道:“是,儿臣谨记。”

  卫子夫心头跳跳,刘彻不会无缘无故敲打两个女儿。想到年前因为郑家的事,最后曝出河南平阳有不少达官贵族强占民田,平阳长公主莫不是也曾做下同样的事儿?

  刘挽在气氛凝重的时候出来,刘据被她丢在屋里继续练字,同刘彻、卫子夫见了礼,刘挽的神色并无异样,刘彻同卫子夫道:“你带孩子们去看看晚上用的菜色。”

  刘彻是在借机打发卫子夫和卫长公主、刘嘉。

  卫子夫没有半点迟疑,领着两人女儿,将宫人们全都唤退去。

  “姑祖母送上的?”刘挽询问一句。刘彻应一声,“朕原以为他们下手再狠也不过如此,现在看来大汉的情况比朕所知道的更严重。”

  “父皇依然没有做下决定。”刘彻心里难受,可是有一个问题并非刘彻能够忽视。牵一发而动全身,一个馆陶大长公主所披露出来的田地有两万亩。大汉多少的勋贵,多少的世家,倘若全都彻查,大汉将会引发多少动荡,后果是大汉承受得起的吗?

  “匈奴是劲敌。”刘彻确实下不了决心,刘挽道:“不如,民不告则官不究。”

第321章 私心太重

  刘挽知道刘彻痛心, 痛心各家够狠,妥妥要亡大汉的前奏。

  可同样,刘彻要是下狠心整治,与之而来要面临的何尝不是须得接受天下动/乱的可能。

  既然如此, 想个折中的办法, 不必一口气解决, 一个一个的解决。她提出的所谓民不告则官不究, 未必不是惑敌之策。

  刘彻目光闪烁着精光,“民不举则官不究。办法不是不可以, 有一个问题同样不能忽视。他们会变得越发精明, 倘若将来想查时, 未必能查得出来。”

  “事情做了, 必有痕迹。”刘挽觉得再聪明的人,无论他们用多少办法,都无法完全抹去所有的痕迹。况且,现如今的人都捏着免死金牌。

  对的, 没错, 大汉的律法对于官勋贵族都有特权,那才是满天下的士绅贵族有恃无恐的根本所在。告了,他们捏着特权,也并不会因此伤筋动骨。故,民告又有何用?

  大汉的律法,大汉的律法......

  刘挽捏紧手, 有些话属实不适合说出口, 然不吐亦不快。

  “有别的话不妨直说。”刘彻半响没有听见刘挽说话, 又问上一句, 视线落在刘挽的身上, 不曾错过刘挽流露出的那份踟蹰。

  刘挽偷瞄刘彻一眼,刘彻挥气道:“说,朕听着。”

  “先说好,我胡乱想的,要是父皇觉得不舒服大可改了。别骂我。”刘挽赶紧解释一番,她知道律法是经过很长的一段时间发展,和政策一样,都在不断的改进,她现在算是在有意的推动发展,但落在别人的耳朵里,都得觉得她脑子有病。

  刘彻道:“再异想天开的事朕都听你提过了,用不着你提醒,你只管说,朕听着自会辨别你的主意到底好不好。”

  行,刘彻知道决定权在自己的身上,别把刘挽当成敌人,让刘挽说什么都没问题。

  “大汉给官绅士族的特权是不是稍微太多了。律法管的是人性之恶,寻常百姓的恶要管,官员的恶也得管。之前父皇总觉得我给各家的人太多,让他们敢骑到我的头上作威作福。同样的话我也想还给父皇,大汉给他们的太多,多得他们眼里都没有大汉,更没有您这个大汉皇帝。”刘挽小声的点出问题所在,请刘彻想想他之前教给她的道理。教刘挽的时候刘彻说得那叫一个头头是道,事到临头,刘彻总不能丢得一干二净的吧。

  忘,刘彻是不可能忘记的,然而刘挽提出的律法问题,刘彻同样得在想后果。

  早有念头却不敢把话说出口的刘挽,考虑的是后果,刘彻又怎么可能不考虑后果?

  “大汉律法由当年的开国功臣所定,想改律法......”刘彻凝望着刘挽一顿,刘挽提醒道:“法从有到无,从不为天下人所知,到告知天下人,法在变,人也在变。如何变法,在人,不在律法的本身。法为人所创,自当因时因势而变。”

  刘挽是在提醒刘彻,别忘了法是为何而存在的,那是由人们来创造的。既然是由人创造出来的,该怎么变,变与不变,都应该由人来决定。刘彻须要考虑的后果是,推行变法之后,是否让大汉更好,不断壮大的官绅士族,他们的权利是否受到约束,从此,大汉朝廷可以更加的稳定?

  “父皇既容不得墨家的壮大,必也是容不得旁人权力凌驾于父皇之上。墨家的侠士眼里没有法该管,大汉朝的官员们眼里没有大汉,更应该管。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好言相劝既无用,不如执法严明。”刘挽认为天下间最最应该管的恰恰是一个个都盘算如何让自己更加壮大的士绅豪强,正因为他们算着自己的那点私利,不断压榨百姓,才会造就大汉朝的百姓越来越苦。

  他们胆敢不给百姓活路,为了大汉,刘彻更应该想法子让他们把吃过界的东西吐出来。但凡刘彻不出手管,瞧着吧,往后这天下指不定由谁说了算。

  不得不说,刘挽说到刘彻的心坎上。

  一些问题的存在,并非刘彻没有意识到,而是刘彻不得不考虑,究竟他该用哪一种的方式才能把问题解决得更好。

  “想要堵住他们的嘴,须得用他们的人堵住他们的嘴。反正都要修史了,顺便把律法也改上一改,有何不可?”刘挽小声的补上一句,提醒刘彻其实他们有现成的人选,制定律法不能由一人来制定,修史召集来多少的人,这些人到底是修史亦或者修律法,还不是刘彻一句话的事?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