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章 第四十一章(1 / 2)

  此前,他的想法大错特错。

  认为九选一的最差结果是明朝某个年代遇上特大旱灾。岂料没有最糟只有更糟,原来大明是常年不得风调雨顺。

  水镜:

  【通过这几幅气候冷暖脉动变化图,再去看温暖时期,中原王朝与北方游牧势力的强弱对比。

  我们发现了气候并不是决定性因素。

  同在暖期,秦、汉、唐,中原王朝兴盛一时,能够很好控制住北方势力。

  宋朝则不然,重文轻武的国策让它再未收复燕云十六州,而被北方的辽、金压制。

  不仅是对外,对内也一样,朝局稳定性与人为因素息息相关。

  比如秦朝,它处于气温上升期,秦末更是进入稳定温暖期。

  大秦赶走了匈奴,但还是二世而亡。是天公不作美吗?并不是。

  秦亡有多方面的因素。

  统一时间太短,多数人习惯于分裂的思维没有改变。

  从秦国到秦朝的转变过程,国策调整不及时,再遇上了胡亥与赵高一踩油门,大秦轰然崩塌。

  话到此处,我们已经认识到了气候的影响力。

  回到九选一选择题,特大干旱是发生在明朝末年。

  朱由检在位期间,干旱时间长达七年,而受灾范围由南到北特别广,史称“崇祯大旱”。

  极端气候不是始于崇祯年间。

  如今回头看,气候变冷始于元朝中后期,史称明清小冰河时期。

  长期寒冷潮不单单发生在中国,全球都进入小冰河时期。

  十七世纪,凛冬已至,全球各地又都发生了什么呢?

  下集,我们在《植物考古之让明朝见识小冰河时代的威力》中再一探究竟。

  就这样,咕咕先吃饭去了。祝大家也吃得愉快。】

  水镜前。

  嬴政与朱元璋显然是没法好好吃饭了,都被扎心了。

  尤其是朱元璋,那种想吐血的感觉又来了。

  咋回事?自从看了水镜,这都成习惯性吐血了。总不能吐吐更健康吧?

  作者有话说:

  文中气候数据参考:《中国历朝气候变化》,葛全胜等,2011年出版。

  1972年,竺可桢先生开历史气候研究之先河。

  到了21世纪,葛全胜等人在整体上突破了竺可桢先生的温度曲线,在此书中列出了更多的数据,得出了分辨率更高且更为精确的结果。

  ①竺可桢在1972年根据历史文献推演的气候变化规律时,认为中国没有存在与欧洲对应的中世纪暖期。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