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1 / 2)
转眼女儿林小萍就高中毕业了,小萍高考成绩很不理想,我想到了北国这根救命稻草。
我打电话给戴小兰。
戴小兰的回答很干脆:“少华,别犹豫了,赶紧过来!北国地大物博,风景秀丽,福利优厚,这里虽然不是天堂,却是离天堂最近的地方。特别是北国有全世界最好的大学,你女儿会受到最好的教育。我们活一辈子为了什么?还不是为了下一代么!”
戴小兰最后那句话打动了我,她说得对,为下一代冒险是值得的。戴小兰是我的中学同桌,她暗恋过我,但我只把她当成好朋友。
我又打电话给刘博文,刘博文对我提出的问题躲躲闪闪,似乎有什么难言之隐。刘博文是我当年在外企时的同事,也是最好的朋友。
刘博文的妻子筱慧娟却旗帜鲜明,她说北国是发达国家,教育水平在全世界数一数二,林小萍到北国一定会受到良好的教育。她还信誓旦旦地说,等我们来了,就把他们经营的便利店转让给我们,这个便利店利润丰厚,足够我们一家三口生活。
出国的日子终于到了。那天中午,全家在一起吃了一顿团圆饭。吃完饭,照了一张全家福。母亲已经八十六了,身体非常好,行动灵活,头脑清楚;但此刻好象有些糊涂了,她脸上带着古怪的笑容,什么话也不说,目光一刻也不离开我。
我背起双肩包,拎起旅行箱往门外走。母亲紧紧地抓着我的胳膊,一直把我送到楼梯口。我心里发酸,泪水涌上眼眶,我用双手抓住母亲的手紧紧地握了一下,然后拎起旅行箱快步向楼下走去。
大哥一把我拽住,“少华,别走,再多看看妈妈。”
我转过身子,看见母亲泪流满面望着自己,我的心被撕裂了,眼泪扑簌簌地往下流,我明白此一去可能就是我们母子的永别。
母亲饱经沧桑的脸上又露出古怪的微笑,我想起来了,这是父亲临终前的微笑,也许这笑容就是父母对儿女最后的祝福了。
我们一家登上了飞往北国的飞机。机舱座无虚席,乘客大多是华人。
小萍很快就睡了。
我疲惫地闭上眼睛。
丹芸推了推我,“哎,少华,刘博文会不会把店卖给别人,要是那样咱们可就麻烦了。”
我不耐烦地说:“唉,别想了,咱们现在是过了河的卒子,只能往前闯。你也别太担心,他们应该不是那种人。”
“少华,我还是觉得不放心,前几天通电话的时候,筱慧娟跟我说现在有好几个人要买他们的店呢。”
“他们的店那么赚钱,有人想买是自然的。丹芸,别担心,筱慧娟人不错,不会有事的,放心吧。”
丹芸将信将疑地点点头;但心里仍然忐忑不安,她之所以敢做出去北国的决定,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筱慧娟答应把便利店卖给我们。
这些日子丹芸几乎每天都跟筱慧娟通电话,她们每次通话都是谈便利店。丹芸像小学生一样向筱慧娟学习生意经,筱慧娟也特别耐心,不厌其烦地向她解释每一个问题。丹芸在心里已经把自己当成筱慧娟家便利店未来的老板娘了。不过,最近几次通话让丹芸非常不安,筱慧娟总是问她是不是真的要买这个店,还说许多人出高价买她的店。尽管筱慧娟表示“只要你们要,这个店就留给你们。”丹芸心里还是不安,并且离北国越近,这种不安的感觉就越强烈。
经过十几个小时飞行,我们来到纽特城上空。从天空往下望,漆黑的夜色下撒着星星点点的灯光,跟BJ相比,纽特城就像一个沉睡的村庄。
下了飞机,我们到候机厅取行李。
我往接机口张望,希望能在人群中看到刘博文和筱慧娟,他们现在应该来了,怎么还不见人影呢?该不是记错了航班号吧?
行李出来了,我们推着行李车往外走。这些行李是我们到北国安家的全部家当:三个大箱子,三个小箱子,每个人身上还背了一个双肩包。
已经夜里十二点半了,大厅里只剩下我们一家三口。我有些慌了,在这陌生的国度,带着这么一大堆东西,如果刘博文筱慧娟搞错了时间那可怎么办呀!
远处传来了筱慧娟尖细而响亮的声音:“丹芸,少华。”
顺着声音望去,筱慧娟正从大厅的另一端向他们快步走来。
“外面在修路,不好走,我们来晚了,不好意思!”筱慧娟边走边大声解释。
丹芸兴奋地扑过去:“慧娟姐,你总算来了!”丹芸和筱慧娟热情地拥抱。
“小萍,怎么样?累了吧?”筱慧娟看着林小萍问。
小萍腼腆地说:“筱姨好!我不累。”
“那好,我们出去吧,博文在外面等着呢。”
候机厅门前停着一辆面包车,刘博文从驾驶室里出来。
“这里不能停车,我必须留在车里等着。”刘博文的话像是解释也像是打招呼。接着,他打开后备箱,我们一起把行李放进去。
坐进车里。
刘博文打着火,车子发出刺耳的“突突”声。
我问:“博文哥,声音怎么这么大,是不是发动机出问题了?”
刘博文微微一笑:“车太老了,该换了。”
我想问他们怎么不换辆新车,丹芸碰了一下我的胳膊,我赶忙咽下溜到嘴边的问题。
路上几乎没有车,刘博文开得飞快,估计至少每小时一百三十公里。我心里嘀咕,筱慧娟刚才说因为修路来晚了,这路不是好好的么?
大约过了二十分钟,车在一栋三层小楼前停了下来。
“到家了。”筱慧娟指着房子说:“一楼是杂货铺,我们住二楼,三楼出租。”
杂货铺还亮着灯,里面似乎还有人。
我问:“博文哥,谁在杂货铺里。”
“是小夏。”
“小夏是谁?”丹芸急忙问。
筱慧娟赶紧插言:“先进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