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没有融入我们的生活(1 / 1)

艺术大师吴冠中说,美术并没有走进民众生活,不但是民众,甚至高级知识分子对美也不理解。这一点我很有感触,人与人的审美观不同,我不敢说中国懂美术的人太少,只敢说一些基本的美学常识在生活中还没有好好体现出来。

记得在2008年的时候我写过一篇日志《旅游摄影的遗憾》,因为看到不少人出国或者旅游后,把摄影图片冲洗出来让大家分享,但那些图片的艺术感特别差,就专门谈了点对摄影的看法,并附上了一些基本的构图技巧对比片片。后来,数码相机日渐普及,发现配有昂贵专业相机的人也许懂一些摄影技术和图像处理技巧,却未必懂得摄影艺术。在他们镜头下,本来可以上升为艺术的摄影仍然停留在见啥拍啥的原生态照相层面,不动脑筋的摄影很难有艺术美感。如今,数码相机和手机走入了寻常百姓家,很多人却无心去学基本的拍摄构图技巧,看看很多喜爱分享的网友上传的生活照就清楚了。这不是要求我们的照片张张成为摄影佳作,而是说我们应当多用一点儿心思,让拍出的效果不那么普通甚至难看,尽量让照片多一些回味和个性,让能够美的东西不在自己手上浪费掉,要把公开分享的照片当成出门穿的衣裳那样去讲究,还是不要犯低级错误的好。

有人则更爱图像处理,以为PS图片才是摄影或者设计王道,不把图片弄得面目全非不能证明自己的加工水平。于是很多图片被截肢、被嫁接、被梦幻化、被组合,弄得图片既缺少真实的震撼,又没有新颖的创意,唯剩空洞的花里胡哨。更要命的是,有些图片还配上了风马牛不相及的诗词散文什么,用上了不相配的字体、颜色和边框,这类图片在网上被大量转摘和收藏,把花哨当艺术的人之多可见一斑。

类似的则是一些网络文章,作者喜欢配上图片以丰富内容,遗憾的是他们把一些与内容毫不相干的图片加入到文章之中,使图文活生生割裂开来,不知其配图有何意义,比如一篇严肃的社会现实评论竟然加上漂亮的工笔花鸟画什么的,全然不管图文是否协调。而转摘者还会原封不动地转摘,不作任何完善……能上网、爱上网、懂得转摘的应当是有一定文化层次的人士,多半也属爱好文字和艺术的人士,他们尚且如此,其它的人就可想而知了。

让我吃惊的还有广告公司的平面设计员。单位的宣传栏交广告公司制作,单看设计员操作键盘的速度觉得他们可真专业,但是看他们设计的平面效果真难恭维——花花绿绿一大片,各种字体随便用,根本不管宣传栏所处的环境、宣传的主题以及上墙后整体效果。也许他们认为随便弄都叫设计吧,我真无语,只好从颜色、字体到图案等全盘让他们改。开始以为这是个别设计员的水平问题,后来才发现广告公司的设计员并非我理解的广告公司“灵魂”人物,更像是店小二,顾客怎么说他就怎么做,顾客不说就凭他的感觉做。

前几个月,我在百度空间管理社任《百度周刊》美术编辑之一,包揽指定期刊的图片设计。管理社由热心网友组成,有位特别热心的年轻美术编辑在设计中明显犯了错,我忍不住提了点意见,就招来不满,因为她自称“我做专业广告很多年了,带过好多学员!”不是我爱挑别人的毛病,而是我不能容忍那样的毛病在期刊上出现,虽然只是个网络期刊。比如封面图,这是期刊的脸,是特别讲究的事,我主张选用空间网友的原创精品。这位美编第一次设计时在封面上出现期刊标识一大一小两个,我建议省去一个,她修改了;过后我注意到她选用的封面图是一幅国画,并不是百度网友的原创暂且不说,她在剪切图片时居然把国画的书法题词剪一半留一半,我建议她要么全留,要么全剪。她却认为那图片压缩后几乎看不出书法不加理睬,就让这一期封面那么发布出去了。我还有一个修改意见都不好意思再提,那就是她在封面图边上加了一条花花的宽边框,与期刊名称部分一分为二地隔断开来,与整体并不协调,一张封面没有了整体感……过后,有些新的美编加入进来,在封面上丝毫不用心,或者说分不出什么摄影作品才算精品吧,似乎随便选择一幅原创作品就可以做封面,有的对焦不准,有的没有丝毫亮点,甚至有摄影败笔,空间里那么多优秀原创摄影作品竟然没选中!这些美编大都很年轻,也并非美术专业出身,多数是凭着一份热情在做,以为会PS就是懂设计,但愿时间会让他们成长,虽然百度空间本月已经关闭。

家装设计似乎要专业一些,单看设计师为自家设计的效果图真不赖,多看他的其它效果图才会发现,原来他的设计大同小异,便于施工、成本较低那种,比如电视墙造型似乎就一个模子铸出来的。要换个性化的吗?价格明里暗里就会增加。于是有人就不信设计师,自己来设计,结果花了高昂的装修费、用了最好的材料,弄出一个不上档次的装修效果来,各种名牌汇集一身却不好看多郁闷!至于室内摆设,有条件的会用金啊玉啊瓷啊装点厅堂,让人以为艺术就得靠财大气粗;没条件的弄点印刷画装饰墙壁,不管它是否花花绿绿,也不在乎与别人“撞衫”。另一些人则是这样,他们更换上万元的服饰和手机易如反掌,倘若购一件数千元的艺术品则是难上加难,似乎显在身上的东西才叫品位和档次。

建筑设计和城市规划应当更专业吧,那是精英阶层才干得了的事,但建筑越来越像时尚服饰,一个时期流行什么样式,满城新楼多半都是那种样式,那个时期一过,就显得老土。时装过时可以换,建筑过时就搞拆-迁,不能拆的就是城市败笔长久写在那里。至于城市建筑的整体效果,见缝插针和杂乱无章不必说,我们看不出一座城市特有的建筑文化,走到哪儿见到的都如出一辙。难怪搞艺术的人总去偏远地区找寻灵感。至于城市中遍布的防盗窗、防盗墙,那鸟笼般的安全感真叫人抓狂了。

说到与美有关的东西,不能不说到女人。那么多自认为懂服饰艺术的女人把大部分精力用在美容、美发、美甲、购物、手机升级上,谈吐间也是名车名酒名牌很是潮流,这似乎是对艺术的一种追求。趟若让她们离开奢侈品去寻找平凡生活中的艺术与品位,她们一定会犯难;趟若再看她们抛弃曾经心仪的服饰,那速度也真是相当地快,似乎抛弃慢了就很掉身价——她们一生都在追求美、抛弃美,不知哪种美才会让她们不离不弃,或者说慢离慢弃。

有人说,艺术没有绝对的好与坏,只要自己喜欢就行,那些一身赘肉还穿高腰衫的人觉得自己就是白雪公主又怎么样呢?人家就认为你所欣赏的美术不怎么样又如何呢?我只能说,正因这种漠视美术的人太多,他们不知道优秀的美术倒底是怎么积累而来,又当如何从细节、从长远去体现,我们的生活、我们的城市乃至国家才弄成了缺乏美感的样子,而他们还自诩投入了多大的财力拥有了多么巨大的美。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