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国家的治理,关键在于百姓安康、国家富强、社会安定。(1 / 2)
武英殿内。
徐辉祖踏入殿堂,恭敬地完成了一番礼仪,随后对朱允炆说:“陛下,高阳郡王在比武中赢得了一把金刀。”
所提及的高阳郡王乃朱高煦,燕王朱棣的次子。
朱允炆轻轻点头,评价道:“看来四叔的儿子确实有能力,继承了四叔的才干。只是,宗室间的武艺比试,似乎并不足以让卿家亲自入宫禀报吧?”
徐辉祖沉默片刻后,低头跪下,郑重地说:“陛下,臣曾目睹燕王的亲卫,这些本应听命于朝廷的军队,现已全然成为燕王的私人力量,绝对服从于燕王,这也让臣心生忧虑。”
“而且燕王的三个儿子各具特长,特别是朱高煦,其武艺超群。”
“臣认为,藩王手握重兵,居于国外,使得朝廷的命令难以传遍天下,这对朝廷颇为不利。”
“因此恳求陛下实施削藩之策,以稳定天下。”
朱允炆凝视着徐辉祖,眉宇间略显皱褶。
显然,昨夜自己下达的命令召燕王进京,让徐辉祖误认为此举旨在将燕王留在京城,进而实行削藩。
因此,徐辉祖急忙前来奏请削藩。
一方面表达自己的忠诚——显示他是建文帝的坚定支持者,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拉近与皇帝的关系,明确表态自己的立场。
考虑到齐泰和黄子澄一直在呼吁削藩,尽管此事被严格保密,但对于五军都督府这样的机构来说,几乎不可能被完全隐瞒。
“削藩?呵~何必削藩呢?”
朱允炆起身,面对露出惊讶表情的徐辉祖,说道:“你想得太多了,我那些叔叔们还是值得信任的。”
徐辉祖面露难以置信之色,不确定朱允炆是改变了主意,还是对他缺乏信任。
朱允炆洞悉徐辉祖的想法,温和地说:“国家的治理,关键在于百姓安康、国家富强、社会安定。诸位叔叔镇守边疆,他们的功劳自然不可抹杀。”
徐辉祖的思绪有些混乱。
朱允炆解释道:“关于削藩,暂时搁置,朕有意推进一项新的军事训练政策,有些想法想征询你的意见。”
“练兵新政?”徐辉祖注视着朱允炆,急切地回应:“陛下有令,臣绝不敢违逆。”
朱允炆轻轻摇头,询问:“目前京营的精锐兵力有多少?”
徐辉祖迅速汇报:“目前京营精锐共有五十万,陛下是否考虑扩充军队?臣建议可从两广和西北地区调集兵力,那里的士兵勇猛善战,足以成为朝廷的中坚力量。”
徐辉祖的考虑十分直接:
如果朱允炆不意图削弱藩王,那只能通过加强中央军力来实现。
一旦中央军队强大到可以压制任何藩王,那么藩王的威胁自然会减弱。
朱允炆略皱眉头,对五十万的数目感到惊讶。
朱元璋在位时已考虑过军队建设问题,实施了“内外二场制,分教四十八卫”的军制。
每一卫包含五千六百人,当时的总兵力接近三十万。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到了建文时期初年,京营的规模扩大至五十万。
与此同时,北方的边塞诸王手下也拥有超过三十万的兵马。
“若裁减十万兵力呢?”朱允炆严肃地提出。
徐辉祖急忙回答:“调动十万精兵用于……什么?裁军?”
原本以为是调兵的徐辉祖,突然感到惊慌。
在这个时期不增强军力,怎能选择削弱?
一旦藩王有异动,将如何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