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将内阁委托于诸位大臣,朕深感放心。(1 / 2)
古时宰相拥有决策、议政和行政。
内阁制度将议政权交由内阁,行政权归六部,而皇帝则保留最终的决策权。
内阁的设立令全体官员震惊,他们互相对望,一时间似乎都感到有些麻木。
朱元璋废除了丞相一职,而新皇上却一口气设立了三位相当于丞相的大学士。
他们虽没有宰辅的名号,却实际承担着宰辅的职责。
全体官员议论纷纷,而郁新、张紞、解缙这三位新任的大学士更是激动异常。
特别是解缙,自离开京城七年后重返,即被委以重任,这无疑证明了他深得皇上的信任。
三位新任大学士步出班列,向皇帝高呼万岁。
朱允炆再次颁布旨意:“任黄子澄为户部尚书,任齐泰为吏部尚书之职,任方孝孺为翰林学士,负责监察内阁。”
齐泰、黄子澄和方孝孺迅速跪下以示感激。
朱允炆并没有遵循历史的轨迹。
按照历史,齐泰最终成为兵部尚书,黄子澄担任太常卿,拥有干预军国大事的权力,而方孝孺甚至几乎达到了丞相的地位。
这三人成为了朱允炆的核心智囊,但最终却未能阻止朱棣攻入南京!
考虑到齐泰的能力,让他负责人事管理而非军事或许更为适合。
黄子澄虽然能力有限,但只要他能善用人才,掌管户部也不失为一个合适的选择。
至于方孝孺,这位崇尚“周礼”的学者,让他监督内阁可以有效地制衡郁新、张紞和解缙的行为。
内阁成立后,朱允炆终于可以将更多精力投入到治理大局和军事改革上。
他认为,作为国君,不应事事亲力亲为,而应适度放权,掌控整体大势。
特别是在目前这种情况下,朱棣仍是朱允炆面临的最大威胁,他必须时刻保持警惕并密切关注。
随着内阁制度的引入,朝会的安排自然需要调整,朱允炆决定每月初一和十五亲临朝会。
在平常日子里,如果没有紧急事务,官员们就不必再深夜匆匆赶路,以防意外发生。
从辰时(早上八点)开始工作,至酉时(下午五点)结束。
相比于此前几乎是长达十几个小时的工作制,这无疑是巨大的改善。
朝会结束后,朱允炆特意留下了郁新、张紞、解缙及方孝孺四人。
郁新显得有些激动,对朱允炆说道,声音中尽力掩饰着兴奋:“皇上,内阁初成立,还请您指示我们如何开展工作。”
这三位阁臣深知自己只拥有议政权,并不敢擅作主张,因为他们清楚,一旦越界,可能会步胡惟庸的后尘。
他们希望能尽快明确自己的职责界限,清楚地知道哪些是可以做的,哪些是不可触碰的,这样才能安心地工作。
朱允炆赞许地看着眼前的四位,点头说道:“将内阁委托于诸位大臣,朕深感放心。”
“但望诸位同心协力,确保重要事务在当日得到处理,不得拖延至次日。”
“你们可从翰林院选拔一些人才来辅助工作,遇到难以决断的事情,可及时向武英殿报告。”
“而军政的奏报,皆交与五军都督府。”
“国家重大事务,如官员任免、国库收支等,需及时上报审阅。”
“若发生边疆战事,更需立即报告,不得有任何延误……”
朱允炆将这些事项安排妥当之后,便退回到了后宫。
大明的官员们执行力极强,文华殿迅速变身为内阁院,新任阁臣们的上任,为大明朝堂注入了新的活力。
次日,朱允炆向天下宣布,平反洪武时期的一些冤案,赦免了许多无辜之人。
同时,他还减免了一些贫困地区的赋税,并指示官府收留鳏寡孤独以及残疾人士,援助那些遭受灾难的贫困民众……
接着,朱允炆安排夏元吉等人以采访使的身份,巡视全国,以便更好地了解大明的民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