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志同道合(2 / 2)
远而亲者,有阴德也。近而疏者,志不合也。
这句话中,阴德,指君臣之间心意暗合,其实就是志同道合。此处,志同道合就是远而亲近而疏这种现象的内揵。
在现实生活中,两个人交往,如果彼此能够志同道合,就算彼此不是亲属,同学或者同乡关系,也会非常亲近。相反,如果彼此志不同道不合,则会比较疏远。就算可能一时亲密无间,早晚也会分道扬镳。
我们一生中,会结识很多要好的朋友。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些曾经的好友,渐渐地不再联系。
为什么呢。并不是因为彼此之间有矛盾,而是因为彼此不再志同道合了。
就而不用者,策不得也。去而反求者,事中来也。这句话说明,就而不用,去而反求这种现象的内揵,就是计策是否得当。
其意思是,如果臣子所献的计策不得当,就算主动接近君主,君主也不会重用他。而如果臣子所献的计策非常的得当且后来得到了应验,就算臣子离开了,君主也会想方设法求他回来。
比如秦王攻打楚国,将军李信认为,只需要20万军队,即可战胜楚国。而将军王翦却认为,至少需要60万军队,才能战胜楚国,否则只能铩羽而归。秦王对王翦的提议感到愤怒,罢免了王翦的官职。而派李信率领20万军队攻打楚国,结果,果然不出王翦所料,李信大败而归。秦王不得不下诏,请求王翦再次挂帅出征。
日进前而不御者,施不合也。遥闻声而相思者,合于谋待决事也。
这句话说明日进前而不御,遥闻声而相思这种现象的内揵,就是臣子所进献的计谋是否符合君王的心意。如果臣子所议定的计谋,不符合君主的心意。就算整天出现在君主的跟前,也得不到君主的宠信。相反,如果臣子所拟定的计谋,符合君主的心意。就算臣子远在天涯,君主只要听到他的消息,就会对他十分思念。
综上所述,鬼谷子总结到,不见其类而为之者,见逆。不得其情而说之者,见非。得其情乃制其术,此用可出可入,可楗可开。
其意思是,如果没有找到彼此结交的内揵,而冒然为君主献计献策,一定会遭到君主的排斥。
见逆,是被排斥的意思,如果得不到君主实情而去游说君主,一定会被君主否定。
见非,是被否定的意思。
得其情乃制其术,此用可出可入,可楗可开。说的是,只有获知了对方的实情,才能制定出合理的谋术,制定出合理的谋术,就可以随意出入,进退自如,就像在门内安放了一个门闩,想插上就插上,想打开就打开。
三是最高准则。
由夫道德仁义,礼乐忠信计谋,先取诗书,混说损益,议论去就。欲合者用内,欲去者用外。外内者,必明道数。
这段话,是鬼谷子担忧世人滥用内揵术而说的。因为掌握了内揵术,就能驾驭或者操控天下所有人,所以鬼谷子担心,有些心术不正的人,利用内揵术,做一些不合道义的事情来。
俗话说,道有道义,行有行规。
无论做什么事情,不能为达到目的而不折手段,毫无底线。
鬼谷子认为,使用内揵术,应该遵循道德,仁义,礼乐,忠信,计谋,这五个基本原则。也就是说,在游说君主时,要顺着道德,仁义,礼乐,忠信,计谋这五个准则去进言献策。
换言之,就是以正道去游说君主,而不是用歪门邪道去迷惑君主。
先取诗书,诗指诗经。书指尚书,诗经与尚书,在古代是富有正能量的书籍,所以在游说时,可以引用诗经,尚书里面的内容作为论据,综合论说事情的厉害关系,观察君主的态度和取舍。然后再决定是留下来辅助君主还是离开。
常言道,良禽择木而栖,良臣择主而事。其实,这也是一种良臣如何选择明主的方法。
比如三国演义里面,徐庶以的卢马妨主之事,试探刘备是否仁义,进而决定要不要追随刘备。
在职场中,我们也可以从这五个方面去选择好的领导或者上司,欲合者用内,欲去者用外。外内者,必明道数。
其意思是如果想留下来辅佐君主,那么要必须内心与君主结交,相反,如果想离去,就不必与君主交心。至于用内还是用外,必须符合与君主相处的原则和道理,也即外内者,必明道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