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志同道合(1 / 2)

楚平王看见美貌的新娘,将伦理纲常抛诸脑后,竟然偷偷娶了自己的儿媳妇。费无忌也因此得到了楚平王的宠信。

此例中,费无忌就是根据楚平王好色这个内揵,谋划报复太子。

所以综上所述,进说辞是手段,而揵所谋才是真正的目的。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求人办事或游说上司升职加薪,也可以按照此流程与方法,实现自己的所欲所求。

二是运用内揵术的具体原则和方法。

欲说者务稳度,计事者务循顺。阴虑可否,明言得失,以御其志。

这段话的意思是,想去游说君主或者领导之前,一定先要暗自揣度清楚君主的心思。为君主献计献策,应该顺从君主的意愿,私下考虑好计策或者建议是否可行之后,再向君主说明事情的得失。这样就可以操控君主的心志。

在当今的职场,身为下属,如果希望自己的建议或者主张被领导采纳,同样应该遵循这些原则,做到有的放矢。

内有不合者,不可施行也。乃揣切时宜,从便所为,以求其变。

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臣子所说的话,或者所献的计谋和建议不符合君主的心意,那就不可施行。这时,臣子就要重新揣摩时势,从有利于君主的角度实施出发,改变策略,以灵活变通的方式来结交君主。

作为臣子,一定要牢记这句话,否则会有杀身之祸。

比如忠臣比干,明知纣王不喜欢直言劝谏,但比干不知变通,仍然向纣王直言劝谏。虽说比干的言辞中肯,但是忠言逆耳,不合纣王心意,惹得纣王愤怒不已。最后比干被纣王处死。比干犯颜直谏,勇气可嘉,但是智慧不足。

真正有智慧的人劝谏,他会让君王心悦诚服的接受谏言。

例如,晏子劝谏齐王勿杀烛邹之事。齐王喜欢补鸟,所捕获的鸟都交给烛邹看管,烛邹不小心让鸟飞跑了。对此,齐王非常生气,要处死烛邹。大臣晏子不忍心看到烛邹被处死,但是齐王正在气头上,又不能直言劝谏。于是,晏子顺着齐王的话说道,烛邹确实该死,不过为了让国人心服口服,应该明确列举烛邹的三条罪状,免得国人议论大王错杀好人。紧接着,晏子例举了烛邹三条罪状。

第一条罪状是,烛邹放走了大王最爱的鸟。

第二条罪状是,烛邹让大王为了一只鸟而肆意杀人。

第三条罪状是,国人听到这件事,会非议大王将鸟的性命,看的比人的姓名还重要。

齐王听到晏子如此一说,明白了其中的道理。于是,立马将烛邹放了。此例中,晏子就是顺着齐王的话,没有犯言直谏,忤逆齐王的心意,无形之中就将齐王劝服了。

如果比干有晏子这样的智慧,也就不会惹来杀生之祸。

言往者,先顺辞也;说来者,以变言也。

南朝学者陶弘景认为,往事已著,故言之贵顺辞,来事未行,故说之贵通变。

凡是谈论过去的事情,就要采取顺畅的言辞。而凡是谈论未来的事情,则要采用变通的言辞。

为什么谈论未来的事情,要采用变通的言辞呢。

其实就是教人不要把话说死,话语中,要给自己留有变通的余地,未来的事一切都没有发生,一切都还有可能。如果臣子把话说死,就等于没有给自己留有余地。万一所预料之事将来没有应验,君主将会对其产生轻视与怀疑。

故远而亲者,有阴德也。近而疏者,志不合也。就而不用者,策不得也。去而反求者,事中来也。日进前而不御者,施不合也。遥闻声而相思者,合于谋待决事也。

前面讲过上下君臣的三种现象,但没有讲述这三种现象的具体内揵。

那这三种现象的内揵是什么呢。

此段话,鬼谷子做了具体的说明。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