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七章:天堂岛/乌巢犹豫37(1 / 2)

仿生人的大脑完全是模仿人类大脑制作的。

所以在思考和处理事情时,有着类似的方式。

比如人总会优先解决一些潜意识中认为重要的事情,比如主要领导交办的任务、重要的工作通知、升职加薪的信息、自己喜爱的明星动态、一直追求女神的一句“好想吃臭豆腐”的动态等等。

反之,人们也会对潜意识中认为不值得解决的小事,无声无息地淡忘或者推后。

比如一些无关痛痒的社会新闻、关系疏远的邀请、下位者的请求乃至舔狗的关心或者女友要你好好洗袜子的嘱咐等等。

所以说,人的大脑就是自身潜意识的前端设备。

一个人做事前,总会将事情在潜意识中排出一个三六九层,然后再先解决那些他真正认为重要的事情,而刻意忽视那些不重要的事情。

当然,如果一个人无法在潜意识中对某几件事情排出顺序,就会出现犹豫,进而在实际处理时表现出令人惊讶的表现。

这一点在“仿生人科学大纲”中,被定义为:乌巢犹豫。

大纲中对这个名词的解释,是指发生在旧历地球某个著名时期,一名叫袁绍的诸侯在粮仓被烧时,展现出的匪夷所思的行为。

当时另一位诸侯曹操偷袭他的粮仓乌巢。

有谋士建议马上掉重兵赶赴乌巢解救。

而另一位谋士则认为乌巢大火解救无用,不如将计就计在士气溃乱之前直接攻击河对岸的曹操大营。

事实上从后来战争的结果分析,袁绍利用任何一个谋士的建议,都有一个不错的结果:

解救乌巢,他会遇到曹操本人,击败甚至生擒、剿灭,都会对曹军造成极大的困扰,动摇曹军根本。

攻击大营,则有围魏救赵的奇效,即便曹操回援也是来不及的。而一旦大营失手,则战役目的已经达成,那些烧毁的粮草也成为可以承担的损失了。

然而这两条计策的成功,有一个重要的前提,就是四个字:

集中兵力。

甚至说,袁绍本人亲自带兵突袭效果更佳。

而袁绍偏偏采取了分兵击之、坐后调配的办法。

这么做的后果是严重的:

回援乌巢的部队被曹操施计败之,再派人救援曹操已达成战斗目标,全身而退。

奔袭大营的部队也由于曹操准备充分且自身士气不稳,久攻不下,被曹操回援击溃。

袁绍本人的坐后调配,也只是第二批人去救援乌巢,看着曹操远去的背影顿足。

对攻击大营的张郃、高览更是派人责问,进而导致二将被迫投奔曹操。

几十万大军几天之内军心涣散,一统天下的雄心也就随风卷流云而去。

《大纲》认为,袁绍在这场关键战斗中表现出的拙劣应对,正是他意识冲突导致意识犹豫的结果。

因为在袁绍潜意识中,整个战役发生出现的选择,在表意识中,或者说理智上,两个谋士所说,他也想到了。而且也许他更倾向于直接攻击大本营,一劳永逸地解决问题。

在这方面,袁绍从反抗董卓、到击败白马义从的公孙瓒,直奔主题解决问题是他一贯的做事风格。

这也是他前期能够不断蚕食周边州县直到并吞冀、幽、青、并四州成为天下霸主的原因。

但是乌巢被焚之后,面对谋士——也是他自己想到的——两个思路,他的潜意识产生了新的想法。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