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十年庆典赐皇婚(2 / 2)

长孙无忌这是在故意栽赃陷害,试图让其他武将误会自己。

然而,他并没有表现出任何愤怒和不满,而是依旧保持着微笑,拱手道:“多谢长孙大人提醒,末将自会小心应对,长孙大人,文臣之首,固若金汤。”

说完对着侯君集、许敬宗和李义府等文臣微微一笑,这话自然是说给这些野心勃勃之人听的,若扔一块肉进狼群中,只有头狼独享,其他狼会如何想、如何做?

这才是两人该有的对话方式,表面客客气气,其中却充满了敌意与斗争。

长孙无忌的阴险与狡诈,与徐世勣的机智与警惕,他们之间的斗争不会通过语言直击,但却通过微妙的表情和语气传递着彼此的敌意和算计。

在这权力的漩涡之中,他们都在寻找着对方的弱点,试图一举击溃对方。

就在这群文成武将唇枪舌战、勾心斗角、尔虞我诈之际,太极殿前的广场,早已是人山人海。

百姓们从四面八方涌来,他们身着节日的盛装,手持彩旗,欢声笑语中透露着对大唐盛世的自豪。

鼓声隆隆,震天动地,仿佛连天地都被这盛大的庆典所震撼。

随着晨曦的初露,百官们身着华丽的朝服,头戴高冠,神情庄重地列队于殿前广场。

他们目光坚定,步履稳健,仿佛是大唐的脊梁,支撑着大唐的繁荣昌盛。

就在此时,一声高亢激昂的女高音在宫殿内回荡:“大臣进殿!”,一个宦官高声喊到。

声音如同天籁之音,穿透云层,回荡在长安城的上空。

文臣武将即可停止喧闹争论,文臣以长孙无忌为首、武将以李靖为首,分别排好整齐的队伍,百官们即刻精神一振,迈着庄重的步伐,依次走进太极殿。

他们的脚步声在空旷的大殿内回荡,如同鼓点般有力,彰显着大唐的威严与庄重。

随着百官们的入殿,大唐隐相--宦官高士廉,手持圣旨,款步走上台前。

他身着黑衣红边,头戴高帽,神情肃穆而庄重。

走到李世民面前,低头行礼后,在李世民的示意下,高声宣读圣旨:“奉天承运,皇帝诏曰:自贞观元年,朕承宣大宝,寰宇澄清,百姓安乐。

今逢登基十周年之庆,特举行大典,以彰国家之昌盛,百姓之幸福。

愿天佑大唐,国祚绵长;愿万民安乐,共享太平。

此诏书下达,咸宜遵奉。”

随着宦官的宣读,整个大殿内鸦雀无声,仿佛连时间都静止了一般。

李世民端坐在龙椅上,目光如炬,他身穿明黄龙袍,头戴玉冠,宛如龙临天下,威严而庄重。

大臣及百姓们纷纷跪拜在地,高呼“皇上,万岁,万岁,万万岁”,脸上洋溢着对皇帝的敬意和祝福。

他们的心中充满了对大唐盛世的自豪和期待。

此时,太极殿外的天空中出现了五彩斑斓的祥云,仿佛是上天对大唐盛世的祝福。

阳光洒落在宫殿的金顶上,闪烁着耀眼的光芒,将整个大典映衬得更加庄重而神圣。

大典进行过程中,舞龙舞狮、奏乐献舞等表演相继上演。

这些表演不仅技艺精湛,而且充满了浓厚的文化内涵,让人感受到了大唐的盛世风采和文化瑰丽。

随后,李世民站起身,他目光如炬,扫视着下方的群臣和百姓。

他深吸一口气,开始发表讲话:“朕自贞观元年承宣大宝,至今已历十载。今日,当此登基十周年之际,朕欲与诸卿共叙往事,展望未来。

十年间,风雨兼程,夙夜匪懈。

朕秉持敬天保民之心,致力于国家之繁荣,百姓之幸福。

今日之成就,非朕一人之功,乃百官齐心,万民协力之果。

朕登基之初,国家百废待兴,民生凋敝。

然朕未敢稍懈,励精图治,务在安定民生,振兴国家。

朕推行均田制,鼓励农耕,以丰衣足食为先;整饬吏治,选拔贤能,以求政治清明;倡导儒学,发展教育,以期文化繁荣。

此皆朕为国家计,为百姓谋之实举。

十年之间,朕见证国家之昌盛,百姓之安乐。

田野之间,五谷丰登,百姓安居乐业;都市之中,商贾云集,百业兴旺。

此乃国家之幸,朕心甚慰。然朕亦知,国家之繁荣,非一日之功,需时时警惕,不断进取。

今日之成就,乃朕与百官、万民共同努力之果。

然朕亦深知,前路仍长,挑战犹多。

朕愿与诸卿共勉,继续致力于大唐之繁荣,百姓之幸福。

朕期望诸卿能一如既往地忠诚于国,尽心于民,共同开创大唐之新篇章。

朕愿天佑大唐,国祚绵长;愿万民安乐,共享太平。

此朕之愿景,亦朕之承诺。朕必当不懈努力,以实现此愿。

诸卿共勉之!”

李世民的话语铿锵有力,充满了对国家和百姓的深深热爱。

他的讲话不仅是对过去的回顾和总结,更是对未来的期许和展望。

他的话语如同一股洪流,激荡着每一个人的心灵,让他们为大唐的辉煌未来而热血沸腾。

随着李世民的讲话结束,文武百官及百姓们纷纷再次跪拜在地,高呼“大唐万年!陛下万年!”

这一刻,整个长安城都沉浸在了一片欢乐和祥和的气氛之中,各藩国、附属国使者对此盛况,唯有目瞪口呆,羡慕不已,只希望有朝一日,在自己的国家,也能有此感同身受的盛景再现。

大典结束后,李世民移驾凌渊阁,众大臣紧随其后进入。

长安城,凌渊阁。阳光斜洒,古雅朴素的阁楼之内,气氛庄重而肃穆。

今日,是李世明登基十周年的庆典,更是他设立凌渊阁,封赏二十四位功臣的盛大日子。

凌渊阁内,二十四位功臣一字排开,他们中有的身披铠甲,有的手持文卷,每一位都是大唐的柱石。

李世明站在阁前,思索片刻道:“朕自即位以来,承平天下,寰宇无事,皆因有诸卿之力,辅佐朕躬,共策大唐伟业。

今日,朕将于凌渊阁设宴,封赏二十四位功臣,为其立像,以彰其功,以励其志,高士廉,宣读圣旨吧!”

高士廉恭敬地拿出圣旨,高声念道:“奉天承运,皇帝诏曰:朕登大宝以来,寰宇澄清,四夷宾服,皆因朕之文武百官,夙夜匪懈,忠诚辅佐。

今日,朕欲表彰二十四位功臣,以彰其勋劳,以励臣节。

首位功臣,长孙无忌,朕之股肱,国之栋梁。无忌忠诚无二,智勇双全,辅佐朕定策于内,平定四方于外。

朕特封之为赵国公,世袭罔替,食邑三千户,赐良田百顷,以彰其功。愿卿继续辅佐朕躬,共创盛世。

杜如晦,深谋远虑,决胜千里。如晦为朕出谋划策,每有疑难,皆能迎刃而解。

朕封之为莱国公,世袭罔替,食邑二千户,赐府邸一座,以表其劳。愿卿继续为朕运筹帷幄,安邦定国。

尉迟敬德,勇猛善战,所向披靡。敬德守卫疆土,屡立战功,为朕平定四方。

朕封之为鄂国公,世袭罔替,食邑一千五百户,赐良马百匹,以彰其勇。愿卿继续守卫朕之疆土,保境安民。

李靖、侯君集、张公瑾、刘仁轨等,皆国之栋梁,各有功勋。

李靖智勇双全,封之为卫国公,食邑千户;侯君集勇猛果敢,封之为潞国公,食邑八百户;张公瑾忠诚耿直,封之为郯国公,食邑六百户;刘仁轨勤勉尽职,封之为乐城县公,食邑四百户。

此外,程咬金、秦叔宝、段志玄等,亦各有功勋,朕亦不吝封赏。

程咬金勇猛善战,封之为宿国公,食邑五百户;秦叔宝忠诚勇猛,封之为翼国公,食邑三百户;段志玄智勇双全,封之为褒国公,食邑二百户。

其余功臣,如房玄龄、杜如晦、魏征等,皆为朕之心腹,国家之柱石。朕已一一封赏,以彰其功。愿诸卿继续忠诚辅佐,共创大唐盛世。

朕期望诸卿能继续秉持忠诚之心,辅佐朕躬,共创大唐未来之盛世!”

高士廉宣读完圣旨后,群臣跪拜,高呼:“谢主隆恩。”

此时,李世民看向徐世勣,声音中充满了赞赏:“世勣啊,你忠诚勇武,屡立战功,朕不但封你为国公,还要赐你皇姓李,以彰你的功绩。”

徐世勣跪下,恭敬地接受封赏,他的声音中充满了激动:“谢主隆恩,臣定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李世民点点头,又说道:“不仅如此,朕还要为你的长子徐震赐婚,将长乐公主下嫁于他。”

此言一出,阁内一片哗然。长乐公主乃皇室贵胄,徐震能得此殊荣,无疑是莫大的荣耀。

徐世勣更是激动得热泪盈眶,他深知这是皇帝对他家族的最大恩赐,殊不知这正好也是李世民的巧妙伎俩。

接着,李世民又一一金口所开,为其他功臣封赏,每一句封赏的话语都充满了对功臣们的褒奖和期望。

整个凌渊阁内,充满了庄重而肃穆的气氛,每个人都为能在大唐的盛世中贡献自己的力量而感到自豪。

当最后一位功臣接受封赏后,李世明站在阁前,俯瞰着下方的群臣,他的声音洪亮而坚定:“今日之封赏,不仅是对你们过去的肯定,更是对未来的期许。愿我们共同携手,共创大唐的辉煌未来!”

他的话语如同一股洪流,激荡着每一个人的心灵。

凌渊阁内,群臣欢呼声此起彼伏。这一刻,大唐的盛世气息又再一次扑面而来,让人心潮澎湃,热血沸腾。

殊不知,此时阁内之人皆是心思活络,各有算计,一切都不是你所看到的这般和谐美满。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