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写39(2 / 2)

可是为什么会出现如此大的差距呢?

每一代西方的当权者,在其所处领域内的统治力都相对薄弱。就算是皇族,在大多数时候也依然是过的战战兢兢。他们的历史就像是我们在三千多年前的春秋时代一样。工业革命之后才能正式的迈入战国时代。

但是东方却在公元前221年就完成了文字、文化、与意识形态上的统一。如乾隆在1793年所讲“天朝地大物博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

东方统治者和贵族把所有最关键的生产资料垄断在手中,就能保住自己在该领域之内的绝对优势。1820年中国的GDP在全世界占比32.9%,人口占比36.6%。两次鸦片战争之后,中国的GDP超过英国1.8倍,超过英国和法国的总和。1936年抗日战争前,中国的GDP也是日本的两倍。这是一个英国人在2010左右发布的数据,真实的占比只会更高。

如此被暴打,却还能保持领先?

因为我们的国家太大了,人口也太多了,物质也太丰富了。在工业革命之前,我们都对世界保持着绝对的碾压,贵族们只需要用封闭和垄断的方法就能保住自己的地位。垄断,这就是最典型的贵族思想,也是制约了文化发展与生产力进步的最大绊脚石。(不包含国防工业。)

《六韬·守土第七》:无借人国柄,借人国柄,则失其权。无借人利器,借人利器则为人所害。

所以这其中的分寸一直都难以拿捏。

而西方则有一些非常有意思的事情,各位如果有兴趣的话可以去查西方历史,这是我为什么会想到把写作的目标放在春秋战国时期的缘故。也许后面会写一些,但是我本人的思维发散性很大,就这个话题写下去,肯定会偏题。

因为天灾人祸,生产力低,人口不足,加上战乱频繁。(整个就是一春秋中期的翻版)。就算是西方的贵族,大量的中下层贵族也一直都在饥饿边缘徘徊。但就是这些衰弱的贵族改变了中西方的历史。

一方面他们能够接触到大量的只有上层人士才能掌握的信息和生产资料,另一方面他们也要拼命的摸索使家族和家庭能够维持温饱。在无休无止的争斗中,他们在无形间打破了贵族和王室更高级生产资料的垄断。1760年第一次工业革命之后,西方开始在技术上实现对东方的全面反超。

但至于温饱问题,则要到了1909年德国化学家弗里茨·哈伯在实验室完成了合成氨的实验之后才完全解决,所以在此之前他们一直都十分热衷于冒险和殖民,是什么原因?就是穷。我们为什么不殖民?因为太富有了,出了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前往其它的地方都叫流放。

所以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也并非完全是利益分配不均,而是早期得到殖民优势的人,完全不给新生代们一条活路。工业时代的发展极大的推动了学术进步,纸质书的广泛传播断绝了贵族们对生产技术与生产信息方面的绝对垄断,所以他们开始想办法对生产和生活物质进行垄断。

这玩意说好听一点叫金融危机,说不好听了就叫玩脱了。在这个时候那些寡头们就要用国家的名义出来洗地,处理好了叫危机,处理不好就会有暴乱。所以才给流民发放救济,不是因为国外的空气香甜,而是因为饿肚子的人达到一定的规模就一定会发生动乱,一千个难民会一万个贫民饿肚子,一万贫民会让十万小康破产。小康破产的时候,我上面所说的狼王就要开始驱逐和要死一部分让他不顺眼或者让他感觉没有价值的狼。处理好了叫中兴,处理不好轻则全面洗牌,重则改朝换代。

所以人家福利高不是因为人性至善,而是为了防范人性至恶,而且只对他们领域之内的人才会有这样的福利,看看现在的非洲,他们在想方设法把人变成一种被圈养的牲畜。

所以国家为什么要反垄断,但目前为止这个东西太难拿捏。它不仅适用于商业和技术领域,在文化、教育、宣传等领域同样适用于垄断。而所有因利益而发起的垄断行为最终都一定会站在国家与社会整体的对立面,因为只有垄断才能让利益最大化,但你要利益最大化就一定会有人站在灭绝边缘。所以才有了《吕氏春秋·博志》:“全则必缺,极则必反。”

所以随着我翻查的资料越多,我就越佩服斯大林,从盲信到不理解,再到鄙夷,最后是倾佩。

叙写的话就此打住,所有可能会涉及到本国政治层面的话题绝对不公开谈论。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