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这些人的视野,仍旧局限于一隅,是时候设立内阁了。(2 / 2)
朱允炆的嘴角微微上扬,露出一丝微笑。
的确,朱元璋曾在大庖西室用膳时,将解缙视若父子,鼓励他坦诚直言,无所不谈。
历史上闻名的万言书《大庖西封事》便由此而出。
朱允炆赞赏地看着解缙,轻轻点头,说道:“太祖对你寄予厚望,如今朕刚刚掌握朝政,确实需要才干出众的人,去翰林院任职侍讲吧。”
解缙惊喜交加,急忙行礼道谢:“微臣谢过陛下的恩赐。”
朱允炆轻轻点头,示意道:“起身吧。”
解缙抑制着内心的激动,缓缓站起身来。
翰林院,直属皇帝的智囊团,而其最高职位——翰林学士,所掌握的实权几乎可媲美丞相。
一旦成为翰林院的一员,就意味着踏入了帝国权力的核心圈。
“你如何看待当前的朝局?”朱允炆询问道。
解缙沉思片刻,然后垂手回答:“陛下,依微臣看来,应当稳定朝堂内部,团结百官,对外则实行削藩,集中兵权。”
朱允炆看着满是自信的解缙,继续追问:“能否说得更具体些?”
解缙正色回答:“太祖严厉,使得百官心有戚戚,部院大臣亦不安稳。”
“陛下仁慈,百官久已期待陛下施行宽仁政策,整治弊端,定能赢得人心。”
“人心既安,朝堂自然稳如泰山。”
“至于外部局势,太祖设立的九大塞王虽有重兵在手,但他们并未因此自重,仅仅依赖封地制度而已。”
“若想改变现状,其实并不困难。”
朱允炆审视着自信的解缙,提问道:“那应当如何改变局面呢?”
解缙直接回答:“改封地,稳妥削藩。”
朱允炆陷入了沉思之中。
解缙继续补充:“臣得知,谷王、辽王、肃王等曾多次上书请求变更封地,但都被太祖拒绝。”
“现在陛下掌控天下,可以对这些塞王施以恩惠,选择适宜的地域作为他们的新封地,以此作为其他塞王的榜样。”
朱允炆微微颔首,对这一提议表示认同。
实际上,塞王虽在边疆,其手中的兵力仍属于朝廷,他们的调动虽受塞王掌控,但主要目的是为了防御蒙古入侵,保卫国境。
一旦将他们迁至内地,他们便失去了实际的兵权,自然就不再构成威胁。
然而,对于某些人来说,仅仅换个地方并不能根本解决问题。
例如,兵力雄厚、将领众多的宁王和秦王,以及善于征战的燕王。
“纵观九大塞王,以兵力和将领实力而论,宁王、秦王和燕王最为突出。”
解缙未等朱允炆提问,便主动说道:“不过秦王早已去世,继位者不过是幼童,无足为虑。宁王虽有八万精兵,但驻扎在边境之外,若失去朝廷的供应,难以持久。”
朱允炆微微皱眉,对解缙这种纸上谈兵的方式并不完全赞同。
尽管宁王在边疆,后勤物资高度依赖朝廷,但一旦封锁不及时,宁王若率军出动,便能占领大同这一重要城镇,直接威胁到北平府。
在历史上,朱棣曾控制了宁王,将他的军队带到北平,从而大幅增强了自己的力量。
解缙主要关注的是燕王朱棣,称其为“诸藩之首”,难以应对。
他建议先施仁政,若必要时再用武力,这样的策略既有序又有效。
朱允炆微笑着赞赏解缙的见解,并鼓励他为朝廷尽心尽力。
解缙离去后,朱允炆沉思良久,最后感叹道:“这些人的视野,仍旧局限于一隅,是时候设立内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