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这些人的视野,仍旧局限于一隅,是时候设立内阁了。(1 / 2)

解缙的名字,历经千古仍难以消逝。

他是大明王朝罕见的奇才,甚至可以说,在大明帝国的发展历程中,他曾扮演过至关重要的角色。

如果不是解缙那句著名的“好圣孙”,大明的统治者将会是谁,这一切都难以预测。

朱允炆回想起解缙的学术之路,不禁在心中暗自摇头。

解缙五岁时便能背诵诗文,七岁开始撰写文章,十二岁已经熟读《四书》和《五经》。

十八岁成为解元,十九岁在戊辰科考中名列进士第三甲第十名,被授予庶吉士的职位。

朱元璋十分欣赏解缙的才华,将其留在御前参与机密事务的讨论,并提拔为翰林学士。

年仅十九岁,解缙就站在了众多人仰慕的高位上。

回想一下后世的情况,许多人在十九岁时还在学校求学。

然而,过早地位高居也并非好事,由于缺乏社会的锻炼,解缙显得自负而理想化,这最终导致了他的不幸结局。

没过几年,解缙虽未能高升,却树敌无数。

今日批评这位御史懈怠,明日又指摘兵部玩忽职责,接着又上奏疏与朱元璋当权者对抗。

如此这般,解缙逐渐成了孤立无援的人物。

当兵部尚书沈倩提出弹劾解缙时,无人为其辩护,朱元璋不得不下令将解缙贬至江西进行考察。

解缙离开京城后仍然活跃不已,最终被朱元璋命令“闭门读书”,以平息其行动。

朱元璋对解缙的父亲说过:“十年后再来,尚未迟也”,意味着让解缙在十年后再次出仕。

然而七年后,朱元璋去世,解缙并未等到“十年之期”的履行,一听此消息,便以奔丧为由赶回京师,意图重振声威。

于是,便有了眼前这次的相见。

朱允炆颇感兴趣地审视着解缙,发现他个头不高、身形瘦弱,外貌平凡。

“微臣解缙,恭见陛下。”解缙跪下,高声喊道。

朱允炆微微一笑,挥手示意:“请坐吧。”

解缙小心翼翼地坐在椅子上,却只是轻轻触及椅缘。

朱允炆并未表现出意外,他拿起袁泰的弹劾奏疏,交给一名侍从递给解缙,并指示道:“阅读完毕后,再作回答。”

解缙急忙接过奏疏,翻开一看,脸色立刻变得惊恐,迅速跪下,大声喊道:“微臣有罪。”

朱允炆询问:“何罪之有?”

解缙额头冒出冷汗,急促地说道:“微臣离家在外,而母亲未葬,这是大逆不孝。”

“既然知道是不孝,为何还要来京师?”朱允炆明白其中的缘由。

在古代,孝道被视为至高无上。

一旦官员的父母去世,无论其官职大小(尤其是文官),从得知讣闻之日起,就必须立即辞官返回家中,守丧达二十七个月之久。

这一情形有一个专门的术语,称作“丁忧”。

通常情况下,朝廷并不允许强行征召正在丁忧中的官员出仕。

如果确有特殊情况,强行征召丁忧中的官员出仕,这被称为“夺情”。

“夺情”极为罕见,一旦发生,必定会引起文官集团的强烈反对和批评。

例如,大明朝最有权势的首辅张居正,就因“夺情”被贴上了“不孝”标签,他去世后,万历帝甚至因此事对张居正抹黑。

解缙急忙磕头致谢,大声回答:“回陛下,微臣前来京师奔丧,也是出于孝道。”

“哦?”

听出朱允炆言语中的疑惑,解缙再度高声说道:“太祖与微臣虽有君臣之名,却恩如父子,微臣奔丧太祖,亦是尽孝之举。”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