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公元前314年(二)议论(2 / 2)
己箕:
“那...”
吴箕:
“不急,我们尤其是我祖怀疑过的人很多,不只有己氏也还有很多了不得的人物,等你了结因田齐而起的这些琐碎,我们再共聚商议此事。”
己箕:
“如果是晋国,典籍根本就没有可能转移出去,他们也不需要多此一举。”
“然后是楚国,其国力之强,人才之盛,天下也确实没有能与他匹敌的国家。所有你们才愿意在暗中协助吴王将楚国翻了个底朝天,到最后才不得不怀疑齐国,或者己氏?”
吴箕微微一笑,又再次指着地上的这些皮卷说道:
“未必”
“此物必定也还有己师的参与,只是现在你我还没有看到而矣。”
“何况,就算是己筬师祖想要得到典籍,九师之中也没有人会在乎。我们与常人所不同的是,多数事情比起展露的结果,我们更在产生的动机。”
己箕:
“有很多事情如果能在一开始便挑明,就会好办很多。我也希望这会是其中一件。”
吴箕:
“王子朝以正统自居,楚国却在周厉王时期便有自尊为王的传统,他不会愿意借楚国的力量复位。也许奔楚只是权宜,所以其身为何会与重器分离也就说得通了。”
己箕:
“那时候的晋楚都有分崩的趋势。”
“晋顷公后期六卿已经开始篡使国君的威严,而楚平王崩逝之后,楚昭王才不到十岁。两国在内部都已经危若累卵。柏举之战只怕是压跨楚国这匹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可如果说王子朝在楚国十年,他什么事都没有干,我不信。”
吴箕:
“楚康王时期,栾盈尚且不愿意借楚国的力量反攻晋国,王子朝当然就更不愿意了。(栾盈之乱,栾盈被污逼逃亡楚国之后,又前往齐国与齐庄公伺谋在晋国的曲沃进行反叛,逼得晋平公一度想要自杀,但被范献子抵挡,最终栾氏兵败被灭族,传言有剩下的族人逃往秦国。)
“齐鲁之地一直都是中原王族的首选,我便想到他们会由水路溯下。”
己箕:
“而江淮水域一直都是楚国的势力范围,然后在楚国花费十余年的时间也没有找到任何的蛛丝马迹,先祖的嫌疑确实很大。”
吴箕:
“以当时的情况来看,王子朝最理想的去所应该是鲁国,一来诸侯中与天子最亲的是鲁侯。二来山高路远,在秦楚的强压之下,只要齐国不发难,就算是晋国和周天子也奈何他不得。”
己箕:
“但是又为何会驻留在楚国长达十年,直到身死。”
吴箕:
“我想我们不用去猜,也猜不透了。因为在这一段时间我们想知道的事情先祖们恐怕全都已经做过了,至于为何会对我们隐瞒,我想也定有他们的理由。”
“看到这些东西以后,我想,王子朝带走的典籍应该是再也找不到了。”
己箕:
“先祖们皆以明鉴坦荡自居,却为何要对我们这些后人隐瞒如此重大的事。”
吴箕:
“我想他们也许已经找到答案了。”
己箕笑:
“非也,也许只是事情更复杂了。”
吴箕:
“晋悼公死后,六卿坐大。”
已箕:
“晋悼公仅仅是昙花一现,他的出现与早亡都像是一个个谜团。”
吴箕:
“齐景公既然敢公然挑战晋国,我想也必然有他的倚仗。所以我们也曾想过,王子朝兵败之前便已有和齐侯勾结。”
(这一时期的齐景公趁晋国内政不稳,屡次攻伐徐国郯国莒国,并收留卫灵公鲁昭公意图干涩卫鲁的国政,并在诸侯间得到了一些极好的评价,隐有复齐恒之光。)
“而且将历朝历代的重典洗劫一空,需要准备的时间需要说服的人都很多。”
己箕:
“晋、楚、卫、郑、宋、鲁皆是大乱。如果在每一处都细细去查,恐怕等不到答案八师便有飞来横祸。”
(晋国,六卿争权已经到了白热化,在不久后赵献子便无视国君的权威收全国之兵铸鼎,将晋国的刑罚铭刻于上,史称铸刑鼎。楚国,楚国王室的传统美德,各位可以去查一下楚共王、楚康王、楚郏敖、楚灵王,楚平王之间的关系绝清宫剧还要狗血,被伍子胥鞭尸的就是楚平王,楚昭王继位的时候还不到十岁。卫国、郑国、宋国当时也出了一些奇葩事儿,但这些对大格局影响有限的小国那几年记载的笔墨并不多,后面也许会陆续提到。唯一被特别提及的一件事情是齐景公时期鲁昭公被三恒驱逐,逃亡齐国受到齐景公的厚待,在当时被传为美谈。)
吴箕:
“但齐国的国力还不足以和晋国抗衡,所以他有必要给自己留一些退路,于是便找了一个替身去替他做这件事情。”这个替身不仅需要有做成这件事的能力,还要可进可退,就算被晋国发现也能够找到理由全身而退。”
己箕:
“在以往这样的事情,往往是由王族或亲贵大夫去完成的,但这一次的情况却有所不同,因为对象是当时唯一霸主国,晋国。所以这些贵族是不会去做的。”
“这是替国君掉脑袋的事情,齐国的朝堂上没有这样的人,普通的士族大夫又没有这样的能力。所以齐景公把目光看向了三教九流。而己氏恰是其中最拔萃之人,而且以商贾出身,做什么事情都可以把国君身上的罪责摘的干干净净。”
吴箕:
“也许李氏在后期的殉难就受此启发,历代李师也笃定,典籍定已落己氏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