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我们和猪住在一起(1 / 2)

我们一家四口,爷爷奶奶和小叔公住在院子北面的三间房中。我们一家住在西面,小叔公住在中间,爷爷奶奶住在东间。

因为婶婶的原因,爷爷已经和两个儿子分了家。分家也没有什么可耻的,乡下农村的传统,子女结婚后,一般都是很快会分家的,尤其是有多个子女的情况。

农村收成除了靠天吃饭,劳动力就是生产力,要儿子不要女儿,原因就是女孩力气小,农活是重体力活,女孩干不了体力活,女孩在农村是赔钱货。早早把女儿嫁人,是转嫁成本的方式。而男方早娶,是为早生孩子,尽快完成劳动力的生成。

男孩子只要结了婚,媳妇就会不自觉地比较谁的男人做得多,一个家庭孩子之间做多做少往往是有明显差别的,但享用的物资数量,则差别不多。父母总是会用多干活孩子的收成补贴干得少的孩子,于是媳妇就会有不平衡。

而我爸爸他的哥哥之间的情况还不一样,因为我伯伯有工资,婶婶就不愿意自己老公的工资被一家人共享。于是,故意制造不快,一家人都遭不住每天的吵闹,分家是自然的事。

我也不太怨恨婶婶,或许我没有亲历那段饥荒的年代。我只是想,我伯伯那点工资,要养活一家四口,加上我婶婶还要接济她娘家人,的确不够。

我妈妈后来经常对这位妯娌说:“你就补贴救济了一帮白眼狼。”我婶婶也以为我妈妈说得对。现在婶婶夫妻身体不好,她的兄弟姐妹极少来看她的。

饥荒年代,自己活命是第一位的,自私不必被谴谪。我以为是这样。。

在六十年代的大饥荒时期,即使富裕如宜兴这样江南富裕水乡,也有大量的孩子被送到上海,送给上海不能生育孩子的人家。不饿死成了人类最后的唯一的底线。

我爸爸伯伯家的女儿就被送给了上海人家,幸运的是,那家上海人善良,而且女孩送人时,已经有了记忆。改革开放后,那家的女主人根据“女儿”的少许记忆信息,辗转找到了“女儿”的亲生父母。因为上海父母一直教育孩子,当初送人是因为环境所致,告诉女孩如果不把你送给他们,可能都饿死了。女儿没有记恨亲生父母。她于是有了两个爸爸妈妈。

那家人我们也有往来。我小时候还很羡慕我这位表姐上海人的洋气。

我奶奶生了五个孩子,二男三女。据我姑姑说,当初爷爷奶奶也是想把我爸和我小姑姑送人的,而且也的确到了上海。

我小姑姑从小是个精明的女孩,和我爸,她的小哥哥感情好,她偷偷地和哥哥说:“到了上海,一定要一直拉着妈妈的手,千万不能松手。一松手你就要留在上海了。”

这话姑姑说给我听过,我爸爸也证实了。

我奶奶多次在不同场合和我聊起这件事,说:“不要看你爷爷木讷小气,心善得很。”

我问他原因,奶奶说:“当初要送走你爸爸和小姑姑。你想,我们两个大人,要抛弃小孩子怎么可能做不到呢?”

我心想这是肯定的。

奶奶说:“其实你爷爷和我说,假如那两个孩子,在我们转身时,哭了,或者往我们这里跑。我们就带他们回家。”

奶奶的这些话,后来成为我笑姑姑和爸爸自认为聪明的笑料。

爸爸和姑姑都没有为此自我辩护。后来,爸爸生病期间,而我正好事业失败,赋闲在家,因为爸爸的病较为严重,我就没有急着找工作。我们父子俩有更多时间在一起。也多次闲聊到那些往事。

有几次我爸爸承认说:“你奶奶说得对,他们没有把我们送走,比送走我们的决心难下。你要知道,那时候的艰难,多养活一张嘴,也是极度困难的。”

一直认为自己是村里最聪明人的爸爸,也承认说:“我其实并不聪明,聪明的孩子都留在了上海,成了上海人。”

是的,我父亲聪明,但不理智。我像他。当爸爸说这些的时候,我回答说:“我们父子都一样,把家看得比命重。”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