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守护家财的女鬼33(1 / 2)
旧生姓石,这是他的本姓,石舅生就因为村长一句话,改成石旧生。这是真事。因为,后来还是有很多人拿这名字侮辱她们娘俩,我是亲耳听到过的。另外,,他居然没有改成老太太丈夫的姓,村民也实在奇怪。
其实,我听说,原来石旧生的亲生父母是想把儿子寄养给舅舅的,于是起了舅生这个名字。但为什么还是领养到我们村了,其中原因我就不知道了。那个时代,凡事都归结到一个穷字。
老太太领养了旧生,却待他不好。旧生个子高,身材魁梧,因此旧生比村里其他同龄人都吃得多。老太太做了馒头,会把装馒头的竹篮挂在最高的梁上。旧生年纪小,但机灵有办法。他总会想到办法偷到馒头。晚上老太太从地里劳动回来,看到馒头又被偷吃了,就会用竹条打旧生。老太太打得恨,有一次居然把旧生打出屎了。如果不是我妈帮护着,那次旧生非死即伤。
后来旧生发迹了,对老太太不如对在常州的父母家人亲,当然他还是很好地尽到了做儿子的职分,只是感情不到位。村里人为此抱怨旧生的人并不多。
旧生孤儿寡母,还是领养的儿子。解放后分地主老财的财产,就分到了现在这间房。
这间房只是单门幅的一间,上下两层,另外,这间房要缩后一些,缩后一些不要紧,问题是房的西面有人家,这样太阳过午就晒不到。因此,他家场地不适合晒粮食。
孤儿寡母被欺负,在农村是常态。这就是为什么乡下人要生儿子,而且要多生的原因。儿子多则劳力多,而且不会被人欺负。
家里有鬼,旧生倒是坦然,只说了一句话,“他奶奶的,和女鬼睡了几十年。”我爸听说了,就说他,“是呀,和女鬼睡了几十年。每天好吃懒做,也不讨个老婆。”旧生嘻嘻一笑,岔开话题,说:”老哥,要麻烦你去村里说说,重新批个宅基地。现在我们也不敢住在那鬼屋呀。”
我爸当然是没问题。
旧生家有鬼的传言传到了村委会,我爸就顺势请求村长批宅基地。村长说不能说有鬼就有鬼呀,再说蒋焕洪就是一个胡咧咧,说到乡政府,乡长也不能信呀。总要再找个证据呀。
但这个证据怎么找呢?没有办法把鬼抓到乡里做证据的。乡长说,必须再找个佐证。最后,我小叔公自告奋勇,说他住旧生家去,看看有没有鬼。乡里说半年为限。于是我小叔公就在旧生家住了下去。他住了多久,没有人统计过。但小叔公说,反正自己住进去后,很长时间都是鬼的影子都没有。逐渐他也认为是焕洪公公在瞎说。原本紧张的心也就放宽了,但有一天晚上,他正迷迷糊糊,正要睡着,听到楼梯上有声音,轻轻地,不急不疾,轻轻飘飘飘地,似乎有人在上楼。一直以为自己胆大包天的小叔公,想起女鬼的事情,他说当时自己满身鸡皮疙瘩都起来了,想点灯,但吓得都不敢动。在黑暗里,那晚他真看到了一个女鬼,穿着白色的衣服。走上楼梯,女鬼没有看小叔公,到窗口站了一会,然后就消失不见了。
女鬼一走,小叔公哆哆嗦嗦点了煤油灯,马上起身到了我家,把我爸拉着,没敢睡觉,喝了半夜酒。他描述了女鬼的模样,早上我爷爷奶奶听后,都说还真像老人说起的地主家上吊而死的媳妇的样子。
白天,村里的老人也证实,那可怜的地主媳妇,死的时候的确穿了一件白色连衣裙。
我爸是村委会会计,有了小叔公的佐证。我爸就和村长一起,到乡里为旧生家争取了新宅基地。后来,和村长聊过这件事时,我爸还是半信半疑。
村长笑了笑,反问我爸:“老蒋,你以为村里和乡里就这么轻易批准了他家的宅基地?!”
“老蒋,乡长这段时间也反复问了我多次,这件事是不是真的。乡长和我也问了我们村里的老人。”村长笑了笑,说,“你以为乡长是傻子?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一句有鬼就信了?子乌虚有就能批到宅基地?”
看着我爸不明白的神态,他补充说,“批宅基地的理由当然不是有鬼,是说那是危房。”
看着我爸满脸的疑问,村长说了下面的故事。村长是解放后出生的,这个故事村长并没有亲历,他在调查这件事情的时候,听村里其他老人说的:
旧生的家是我们村地主专门为儿子结婚而建的,地主的主宅是现在村里的仓库,现在又给旧生家住着——说到这,村长诡异地笑了笑,说旧生家和地主家还真是有缘。我们村的地主,是当地有名的富户,不仅地多,而且会做生意,从生意上赚了很多钱。只是地主子息命薄,夫妻俩无论怎么努力,只生了一个儿子,儿子却还是个痴呆。长到了二十多岁,还是不会说完整的话,整天流鼻涕和傻笑。儿子大了,地主想为儿子娶个媳妇,能够为家族生个孩子,为家传个种。
附近的人家都知道地主家孩子是傻儿子,没有闺女愿意嫁到地主家。最后,地主没办法,花钱从外省找了一个媳妇,说是找,也许更确切该是拐骗。
据村里看到过小媳妇的老人说,那小媳妇真真是个美人,十里八乡没有美过这个小媳妇的。
小媳妇嫁到地主家,新婚夜发现老公是个痴呆,很是失望。尽管地主夫妻俩极力安慰,但随着日子的继续,小媳妇竟然抑郁而死。
没有信息说地主夫妻和痴呆儿子是怎么死的,或者是逃亡何处。反正,解放后,地主全家就消失不见了,地主家这套房子解放后就分给了旧生娘俩。
旧生家穷,那时代谁家都穷。
新的宅基地分下来了,建筑材料却是还没钱买,村里组织村民帮忙凑了一些,建筑材料大部分还是要依靠拆旧建新,这是农村常用的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