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解缙,你是否愿意为我编纂一本《建文大典》呢?(2 / 2)
称他为忠臣,绝对毋庸置疑,他更是历史上难得一见的忠臣!
在朱棣的屠刀面前,方孝孺展现出了不屈的浩然正气,无人能及其威严。
他坚守的信念是士子的道德准则:“宁可牺牲生命以成就仁义,绝不苟活以违背仁道”。
他宁愿选择死亡也不屈服,宁愿殉道也不违背忠诚之心!
但遗憾的是,他的能力与所处的位置并不相称。在朱允炆与朱棣的斗争中,方孝孺提出的“忠言”负有不小的责任。
朱允炆命其坐下后,审视着方孝孺。虽然他面色枯黄,但双眼中闪烁着锐利的光芒,意志坚定,问道:“方先生此来,是因徐学正之事而来吗?”
方孝孺听后,微微一笑,回答道:“《周礼》本就有女官之职,虽属于内府,但徐学正的职责仅仅是为陛下选拔贤才,只要徐学正行为端庄,遵守礼仪,便无不妥。”
“哦?”朱允炆略显惊讶。
朱允炆原本以为方孝孺是位固执的书生,没想到他竟有如此灵活的思维。
方孝孺接着说:“臣此次前来,并非专为徐学正一事,而是关于文治大计。”
“继续讲。”朱允炆示意他继续说下去。
方孝孺侃侃而谈,阐述道:“臣长期居住在边远之地,初来京城,蒙陛下恩赐,赐予翰林院侍讲之职。见陛下推崇儒学,修文治国,臣认为,若要实行文治,则应当尊崇‘礼’的原则。”
“先生此言何意?”朱允炆微皱着眉头询问。
方孝孺直言不讳地说:“陛下召唤燕王入京,莫非是打算削弱其势力?”
朱允炆凝视着方孝孺,未作答复。
“臣恳请陛下三思,燕王虽是边境诸王之首,但并未有过错。”
方孝孺接着说:“若将其召至京师,强行削减其权力,不符合礼节。更何况自太祖驾崩仅仅一个多月,若陛下此时对诸王采取行动,可能会使人心寒冷。”
“先生忧虑过头了,我召燕王入京,实际上是为了弥补之前的错误。”朱允炆挥了挥手,微笑着说:“我们朝廷推崇仁孝,如果连帝王之家都做不到,又如何能够以身作则,引领百姓呢?”
“真的是这样吗?”方孝孺追问。
“当然,为了消除燕王的担忧,我还特别下令裁减十万军队,以此表明对诸王并无削藩之意。”
“同时,将军队转为民伕,开发南山地区,不是更好吗?”
“陛下英明神武。”方孝孺惊喜地跪下,表示敬意。
朱允炆送走了方孝孺,随后齐泰和黄子澄便匆匆而至。
齐泰和黄子澄听到裁军十万的消息后,十分惊慌,急忙上奏疏,但朱允炆并未理会他们的奏折,置之一旁。
见奏疏未获回应,两人便直接请求会见。
“陛下,此刻千万不宜裁军……”
“恳请陛下撤回此令……”
两人轮番陈词,令朱允炆也感到头疼。
最终,朱允炆不得不采取行动。
朱允炆赞扬了两人的忠诚不渝,并保证裁军绝不会影响军队的战斗力,即使有所减员,也可以从边疆调集勇猛的士兵,这样的承诺才安抚了两人。
两人离开后,朱允炆拿起了一份奏疏,这是右副都御史袁泰的上书,其中提到了一句:“尚有母丧未葬,且父亲年已九十,不宜轻易离开。”
这是在抨击解缙奔赴京城处理丧事的行为。
正是因为这位大人物的一封奏疏,明代三大才子之一、后来的《永乐大典》编纂者解缙,被贬至甘肃之地。
朱允炆嘴角泛起一丝笑意,轻声说:“解缙,你是否愿意为我编纂一本《建文大典》呢?来人,传解缙进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