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回 皇恩楼上对落照 赤子思乡归家园(2 / 2)
秦团士的难得在于:他的才学和人品明明摆在那里,应该没什么可以愧疚,可他偏偏就愧疚了。这是一种何等自觉的精神!
秦时月还相信,其他姓氏的子孙,因了祖先的造恶,替祖先反省的也一定大有人在,只是反省的坦荡和彻底,也许没有秦团士的好,留下的文字,没有秦团士的出彩。
秦时月对秦桧的事也耿耿于怀,从小就以秦桧为反面典型来激励自己。
这样激励的结果是:每次考试,各门功课的总成绩总是第一名。18岁考入黄埔军校,21岁毕业,至今已在第三战区司令部工作五年。
来秦梦挂职锻炼前,省委组织部官员找他谈话,说:“你此去虽说只是一种下基层的锻炼,但完全可以有所作为。譬如说新四军,听说在秦梦西南一带十分活跃,必定存在地下联络点,如果能铲除几个,杀其气焰,也会压缩其活动范围。再譬如说日军在秦梦失踪一事,全国上下都很关注,但此事一直毫无线索。如果你能找出个答案,或者能回答个子丑寅卯,功莫大焉。”
确实,日军失踪一事,不仅国人关注,他秦时月也非常好奇,很想一探究竟。
战区长官更是重视秦时月的此次挂职。对了,向省委组织部推荐他的,自然也是这位战区长官,要不,又有谁会认识他一个兵娃子?
“冈村宁次走了,还有一个人来了,并且更难对付。”长官看看秦时月,又看看窗外的栾树。
那栾树金黄的叶子,树底下还落满了金黄的花籽。
秦时月去院子里散步时,起初还以为是踩着桂花了。后来想,桂花没有这么早的,问了正在锄草的园丁,才知道这是栾树。
嗯,他希望自己此行,也能像此栾树,结出像样的果实来。
秦时月心里想着,脸上不动声色地望着自己的长官。
“他就是毛润之,又名毛泽东。”长官神色凝重地看着他,然后无奈而沉重地摇了几下头。
秦时月当时想,长官也是,怎么将冈村宁次与毛润之相比啊!前者是侵略者,后者是革命者;前者是屠夫,后者是诗人;前者是战争狂人,后者是政治家、军事家、书法家……哦,对了,长官这是将立场放在蒋氏政权这一边的。就这一边来看,二者确实都是劲敌,头号的劲敌。
从蒋委员长他们的角度看,以前是内忧外患,现在只剩下一个内敌了。
“所以,你这次到秦梦挂职锻炼,时间长短不定,要看当地的工作需要,还有你发挥的作用大小。你的工作任务主要是四项:一是当好助手。全面参与“一把手”的各项工作,协助做好工作,学习调兵遣将、统筹协调的本领。二是积累情报。熟悉地方情况,掌握敌我动态,为国军开展对敌斗争提供第一手资料。三是有所作为。充分发挥个人的聪明才智,有特色、有个性、灵活机动地开展工作。”
“你要通过调查研究,尽快熟悉掌握秦梦情况……要尽量长驻秦梦,包括休息天,多去各地暗访,无特别重要的事不必来战区汇报……我会给你提供电台等活动设备,也会给你充足的工作经费。要想办法自己找米下锅……党国对你寄予厚望!”
长官的看重与厚爱,让秦时月感动了好些天。是啊,受到领导如此的器重,他又凭了何德何能!所以,此行哪怕肝脑涂地,也要努力做出一番成绩来,他暗暗地下了决心。
而熟悉情况,总是做好工作的第一步。
父亲在家时,经常说的一句话就是:“磨刀不误砍柴功。”
他看县志,研究地图,就是在“磨刀”吧。
为了先熟悉情况,他甚至都还没有回家看过母亲。
秦梦是秦时月的老家。
他的家乡就在梨江边上的一处山坞里,距秦梦县城八十里左右的水路。
他小学时,父亲就在上海一带行医。中学期间,上海“八一三”事变爆发,父亲从此音讯全无。
母亲的眼不知红过多少次。每次红了,总跟时月讲,上海受到日本军队的进攻,听说有很多中国军队开进去了,死了好多人,平民百姓就不好说了,父亲怕是凶多吉少啊。
后来,秦时月听老师和同学们讲,上海这次战役称为“淞沪会战”,是中日首次大规模交战。中日双方投入了100万兵力,历时三个月,日军伤亡9万多,国军伤亡25万多,真可谓尸横遍地,惨不忍睹。
国难当头,自然民不聊生。在那样的情况下,父亲有什么不测,那是再正常不过的事。秦时月虽然觉得沉重和揪心,但也毫无办法。
中学毕业后,为了投身抗日救国运动,秦时月决定投笔从戎,一举考上了黄埔军校。
由于他一直谨遵“父母在,不远游”的古训,觉得军校远在广州,离家太远,母亲又一人生活,所以一度曾想放弃念军校的机会,但母亲坚持要他前往。
母亲说,古往今来,围绕在父母膝前的,有几个是有大出息的?相反,得大成就者,几乎无一不志在四方。说完,在桌上的砚台中倒了一点事先磨好的墨汁,在宣纸上用娟秀的毛笔小楷写了一首诗:
七绝
改西乡隆盛诗赠父亲
孩儿立志出乡关,
学不成名誓不还。
埋骨何须桑梓地,
人生无处不青山。
秦时月问是谁写的诗,母亲说:“毛润之。”
那是他第一次读到润之先生的大作。
正是在这首诗的激励下,秦时月踏上了南下求学的路途。
因成绩优异,时月毕业后被直接分配到远在江西铅山的国军第三战区供职,从事文秘、作战参谋等工作。
秦时月的母亲出身于中医世家,父亲与哥哥都是很有名的医生,但由于秦时月外公有两个老婆,生了一堆孩子,经济压力巨大,所以很小就把女儿送给别人家当了童养媳,只是多亏当石匠作头的公公爱惜,好歹让母亲念完了小学,能够识文断字,一手毛笔字让私塾先生见了都直伸舌头。
母亲虽然从事耕织、看蚕、绣花、剪纸,但会想方设法找书和买书看。
在母亲的熏陶之下,秦时月从小就喜欢看书学习,求知欲非常强烈。
后来,国民党第三战区司令部从江西铅山迁至浙江杭州,但对于孝顺的秦时月来讲,几百里外的省城,离家还是太远,不方便照顾母亲。
以前求学时身不由己,现在工作了,再回不到母亲身边,这让他内心很是不安。
战区长官在了解到秦时月的苦恼后,对他很是体谅与欣赏。正值华东日军集中受降结束,地方治安亟需力量,长官便问他是否愿意回家乡实习挂职?秦时月自然喜出望外。
秦时月当时巴不得离开部队,还有一个小心思,那就是不想与中国人开战。
这个“中国人”,其实就是朱德、毛润之的部队,以前称“红军”,1936年国共合作抗日后编入国民革命军序列,分别称为“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和“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后改称“国民革命军第十八集团军”),简称“新四军”和“八路军”。
秦时月认为,既是同胞手足,自然就是家人,如此,相煎何急?像“皖南事变”那样的同胞相残,决不能再次发生了啊。
抗战时期,第三战区参加了松沪会战、浙赣会战等大型会战,可惜那时秦时月还在念书,无法上阵杀敌。
秦时月当初报考军校的初衷是为了保家卫国,与日寇作战,现在日寇投降了,他浑身蓄着的那鼓劲,也似乎一下子泄掉了。要他去跟中共军队交战,实在是满心的不情愿。故而这次长官能给他一个逃离战场的机会,并且还能在母亲身边,他内心真的有说不出的感激。
苍崖子有《对景》诗咏秦时月回乡任职:
关山处处行,
月是故乡明。
忽忆乡关咏,
叹息不可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