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回 念慈母游子归去 回老屋往昔如烟18(2 / 2)
头发是油性的,擦一下,针就光滑些,容易从厚厚的鞋底扎过去。
没过多久,母亲就给他烧好了晚饭,是他最爱吃的糊麦裹加面羹。
糊麦裹,在秦时月老家又叫麦裹,做法是将小麦粉加水调成糊状,搅拌到一定的粘稠度,然后将锅烧旺,用锅铲将面粉糊上去。
时月妈在持着锅铲转圈时,能将面糊在热热的锅上拖出“滋啦滋啦”的响声,就像后来秦时月听到的战斗机在长空加速时拉出的音爆声一样。
那就权且称它为“面爆声”吧。
从小到大,他也只在妈妈这里听到过这样动听的“面爆声”。
时月妈能一口气熟练地将麦裹从外圈糊到内心,然后将多余的面粉用手抓掉,放回面钵里。
等麦粉渐渐变干后,用调羹淋上菜油,酒上盐,用铲刀铲下来,卷上辣椒咸菜,那真是天下一等一的美食了。
有时奢侈一点的话,会在面粉上打上一个鸡蛋,照样涂抹均匀,干了后起锅。但这样的待遇,往往只有家中来了贵客时才有。
如果没有菜油,也可擦上猪油、白糖、红糖等。
如果没有咸菜,涂上腐乳也照样美味无比。
而糊麦裹最美的吃法,就是配上面羹。
面羹的做法是小麦粉加少许清水,揉成面团,然后再压成薄薄的面饼,再切成丝,配上马铃薯和咸菜,煮熟也即可食用。
时月妈常常是将水缸板洗一下,擦干后,直接在上面和面。揉到很韧以后,将大面团切成几个小面团,再用一根中间粗两头细的面棍来回压,压到面盆底大小后,换一根小孩手臂粗细的长长的擀面杖,原地顺时针往前推,将面皮打得越薄越好。时月妈能将它推得“啪嗒啪嗒”一直响,响到厚薄符合自己的要求再停下来。之后擦点干粉,卷起来,用菜刀切成细细的条状,然后用手指将它抖乱,等锅里水开,撒下去煮。
下面的步骤跟普通的煮面基本相同,就不介绍了。
配面羹的佐料有讲究,绝配是山核桃大小的土豆与焦黄的咸菜。
尤其是这个土豆,它的沙与手工面的韧,还有它被咬开时发散出来的独有的香气,与面粉的香气,构成了一种天然的交融与和谐,让一碗面羹在吃主嘴里生出无穷的滋味来。
秦时月长大后,利用军训、培训学习等,也算是走过东西南北一些地方,也跟着长官们吃过好多山珍海味,但至味还是妈妈做的糊麦裹与面羹。
甚至连青黄不接时的那碗大麦饭,想起来都是那么香。
关于这大麦饭,老辈一直有个故事传下来,说的是朱元璋吃大麦饭。
据说这位老兄登基做皇帝后,吃来吃去还是在秦梦逃难时的大麦饭最好吃,让御厨做,可吃来吃去都吃不出当年那个味道,于是一怒之下杀了不少厨子。
最终大臣们没有办法,只好从永王山脚的前山坞村,找到了当年招待过朱皇帝的那位老婆婆,请她去皇宫里面救救急。
老婆婆凭记忆做了一回大麦饭给朱皇帝吃。
那是一种用还没完全成熟的小麦粒蒸成的饭,是很纯粹的一种粗粮饭。农村里青黄不接时,人们等不及麦子完全成熟,会去捋一点回家,在饭锅或菜锅上蒸来吃。
朱元璋吃后,皱了皱眉头,说不是当年那个味。要不是看在老婆婆一大把年纪的份上,还有当年招待过他的份上,这皇帝老儿恐怕又会吹胡子瞪眼珠地下令开刀了。
老婆婆说:“万岁爷啊,您当年流落江湖,又饥又饿,处境实在是很狼狈的,有东西吃,当然都是美味了。可您现在做了安乐皇帝,要风得风,要雨得雨,山珍海味吃到烦厌为止,还有什么能让您生出快乐来的东西呢?”
一语点醒梦中人,老皇帝这才明白“久入芝兰之室而不闻其香”的道理,明白当年纯粹是因为“饥不择食”“肚肌好吃食”的缘故。
这个故事,虽则是在教育人,但秦梦的美味,让皇帝老儿久久难忘,却也是事实。
秦时月想,看来这朱元龙的口福还不是最好的,要是吃到我妈妈做的糊麦裹和面羹,保管他一辈子都会为它犯相思病呢,哈哈哈。
苍崖子《归故园》诗:
梁上燕叽叽,
堂前曾绕膝。
长亭伤游子,
满目草离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