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回 叹樵路春秋几度 初生犊一探甑山22(1 / 2)
弃马后,秦时月在裤带上别了手枪与匕首,背了个大包,里面除了一应露营设备,还有压缩饼干和维生素C片等食物药品,还有水壶、电筒、急救包、救生索、指南针、信号枪等用具。
近山如门,一扇扇地开;远山如屏,一道道地迎。
翻上“雄鹅凸”,经过“饭包石”,走过“头鸡石”边,有一个亭子,用石板作门楣,上刻“半山凉亭”四个字。两边的休息处是用石灰抹面,虽然简陋,倒也不脏,用手摸一摸,手指并没有变黑。
可能是这里没有车马喧闹,灰尘不到风儿到的缘故吧,所以会这么干净,秦时月愉快地想。
但秦时月还是选了路边的松针,在上面坐了。他喜欢松针软软的感觉,也喜欢倚偎在它的清香里。
坐了一会,时月起身在凉亭里面踱步,看那凉亭的柱子,竟然也是用石头采制而成,方形的,上面还刻有文字:
晨时烟霞怀旧侣,夜晚山月盼友人。
四时风月此间足,十里山川到处通。
走不完的前程,停一停,从容步出;想不尽的心事,静一静,暂且抛开。
时月想,我的天,这什么人啊,分明是才情好得不要好人写的啊。比起前头在庙下田畈里看到的,这对联,显然又是另一种味道,少了人间的烟火气,却多了一份纯粹与空灵。想不到这荒山野岭的,还有如此隽永的楹联,体现出锦绣胸怀。秦时月不禁在心里暗暗喝彩,觉得这世间啊,真是人外有人,处处不乏高人。
凉亭的墙壁上,还绘有登甑山的路线图。秦时月刚在地图上找到“半山凉亭”,还想细看时,向导牛爷说,凉亭上头是“烟火围山”,再向上是“笃柱峧”。想攀上主峰“双弓尖”的话,还有一半的路要走。
秦时月想,前面经过的“雄鹅凸”“饭包石”,一看就是象形而来,一个像煞了鹅头,一个完全就是樵夫装饭包的粗布袋的放大版。至于“烟火围山”,也可以想象,也许是雨后初霁时光,樵夫们结队进山时,见到这里雾气蒸腾,将上面的山峰衬托得跟海市蜃楼一般。由于许多农民兄弟大都没有条件上学,不识字,面对如此美景,也无力组织锦绣文字,于是只能用农村里烧泥焦灰、稻草灰时的景象来形容了。只是不知“头鸡石”是什么意思?
牛爷讲不出来。
秦时月想了想,说:“莫不是走到此处,才听到头一遍鸡叫?”
牛爷摸了摸脑袋,恍然大悟地说:“对啊对啊,我们上甑山砟柴,走到这里会听到山下村里传来的鸡叫声……你是怎么知道的?嘿嘿。”
秦时月心中释然。儿时父亲、姐姐与邻居她们上山砍柴,都是起个半夜的,凉爽啊。等到太阳出来,刚好到山上,至中午,一担柴就可以挑到家。这样,一天中最毒的两点左右的太阳光,就可以避开。
这种自我保护,源自先民农耕生活经验与智慧的积累。
秦时月即使自己没有经历过,但他的父母、姐姐和乡亲们经历过。六岁前他虽然足不出户,但大人们的辛劳,村民们干农活时的呼朋唤友,村子里的鸡飞狗跳,点点滴滴,他都听在耳里,看在眼里,记在心里。
他对鸡叫声还有特别亲切的感觉,觉得鸡一叫,才有了田园味,也就有了生活的诗情画意。那清晨公鸡的叫声昂扬悠远,催小人起床,催大人干活;而那母鸡的叫声呢,“啯啯啯……嘎!啯啯啯……嘎!”一副劳苦功高唯恐天下人不知的样子,因为它刚生过蛋哦。幸亏天下的母亲不像它们,多为默默无闻任劳任怨的良家妇女,要不这世界吵得还好?
半山凉亭边上,有一带山泉,从乱石间蹦跳着跌下来,汇成个绿汪汪的水潭。秦时月在水潭用手掬水喝了,只觉清凉微甜,远非山下之水可比。
两人小歇了十分钟左右,再度起程。
秦时月庆幸自己有了向导,否则,他如何知晓这一路经过的山岭与石头的名字?
他问牛爷:“为什么这里叫做‘笃柱峧’?”他看来看去,不论是山,还是峰,还是山坳,没有哪里像笃柱的形状,哪怕只是笃柱的一部分。既然不是象形,那么,又怎么会叫这个名字呢?
牛爷答不出,说是老辈人传下来的。
这时,耳边听到一片“笃了笃了”木棍戳地的声音。他一抬头,前面有十余名山民,挑了柴担,引龙灯一般地从山坡上牵下来。手中都持有一根笃柱,笃柱急点地面时,发出一连串密密麻麻的“笃笃”声。
这笃柱,是所有善于挑担之人的好助手。几乎所有上远山斫柴的人,都有这么一个笃柱。挑担换肩时用,下陡坡时也要用。如果没有这根笃柱,下坡时缺少缓冲工具还是次要的,最重的是重担压肩时是无法换肩的,要换肩只能放下担子。可一百多斤以上的柴担,一旦放于地上,就再难挑起来了,除非是斜搁于路堤之间。但很多时候,山道上并无理想的路堤空间可容搁担。
有了一根笃柱,就方便多了。因为这笃柱的顶部有一个凹坑,支在地上后,就可将担负着重担的扦杠搁在上面。毛竹做的扦杠搁在笃柱的凹陷部,刚好丝丝入扣,不会有半点的滚动或移动。这样,歇担时自然不必将沉重的柴担抛到地上,免得重新从地上搬起来时费尽气力。
荷担急行中,担夫将手臂压在笃柱上,还可以一头撬着扦杠,分去重担所压肩头的很大一部分份量。这个原理,实际上就是物理学当中的杠杆作用,只不过中国古人早就掌握了却不像西洋人那么喜欢说而已。
小小一根笃柱,不愧是挑担用的神器。所以,学会用笃柱,是上山砍柴的基本功。
这一些,没有经历过的人是不知道的。秦时月少年开始也偶尔上山砍柴,并且学会了使用笃柱,所以对个中的奥妙十分清楚。
听到密集的笃柱声,他如佛家的开悟一般,一下明白了地名的由来。
这里山坡陡峭,台阶狭窄,肩了重担的樵夫到此,必定得用手中的笃柱撑地,否则很容易脚下打滑或失去重心。挑着几百斤重的担子,一旦摔跤,那可不是玩的,脊柱和腰腿八成会坏,那下半辈子可就完了。乡亲们自然明白这个道理,因此到了这个陡坡,大家都用心着脚下,尽量用笃柱支撑着下坡,大家耳朵里自然就是一片笃柱戳地的“笃笃”声了,难怪会叫“笃柱峧”啊!
秦时月一说自己的看法,牛爷说:“少爷,侬才是真正的‘牛爷’,能讲出这番道理来,实在是太牛逼了!侬是个破案高手,当警察去顶适合侬了。”
时月笑笑,心想,自己不就是个破案的吗,呵呵。
可见,深入实地亲身经历,对于得出一个结论,是多么的重要。就像当年苏东坡登石钟山,听到潮水撞击石壁,发出钟磬之声,从而破译山名的来历一样。
他突然联想到润之先生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如果没有亲临农村一线调查研究,他又哪里能够写出那样务实而准确的文章?又哪里会将目光瞄准农民和农村,后来发动秋收起义?后来又钻进井冈山的毛竹林?足见这位杰出的中共领袖,早在年轻时候就懂得了“实践出真知”“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的道理。
这样的人做事,会是多么严谨、务实、缜密、高效。与这样的人为敌,后果会是多么的可怕。
他还想起毛泽东在抗战爆发后写的《论持久战》一书,当时他正在念军校,读后佩服得五体投地。
在他偷偷地将读后感分享给要好的同学时,同学说:“这自然是好书啊,当年国军很多高级将领都争相研读此书呢。像统帅部副总参谋长白崇禧,将其精神概括为‘积小胜为大胜,以空间换时间’。还有陈诚、傅作义等。蒋经国更是读了七八遍。我敢断定,他读自己老爹的文章,连这一半的用心都没有。听说邱吉尔、斯大林的案头,都曾经放过这本书。日军大本营参谋、陆军中佐山崎重三郎,读了更是大赞其游击战术为世界之最。日本东京大学教授近藤邦康还由此断定日本必败。美国西点军校将此书与《孙子兵法》一同列入必读书目。”
毛泽东写此书是在1938年5月上旬,当时国内各界在对日作战上有畏惧悲观、盲目乐观等各种心理,为此,他在窑洞里夜以继日地写作,用了不到十天时间,完成了五万余字的长篇论文。其鲜明的观点,充分的论据,严密的逻辑,昂扬向上的情绪,还有全文散发出来的智慧之光,得到全社会的高度认可。
“真乃厚积薄发之作。毛泽东之才,直如汪洋大海!但此例见才学尚在其次,而是实践出真知的典范。”秦时月感慨不已。
由教书先生出身的毛润之,他自然而然想到了自己的蒋校长。
秦时月刚入学时,参观校史馆,见到蒋经常一身戎装,身上也无赘肉,显得很是精干,印象还比较好。可后来在战区司令部供职时,一个偶然的机会,看到了蒋当年在黄埔军校建校10周年(1936年6月16日)时的讲话录像,听到了讲话内容,一时感觉就全变了。
“要为自由,要为党国,来争气。这是我们今天六十周年的必要任务。各个的同学,各个的教官,应该要一条心。完了。”可谓真情流露,激情可佳,但水平实在无法恭维。这白开水一样的话语,却是一字一顿,用溪口方言,用极其嘶哑的嗓子,嘶吼出来的。
讲话短不是个问题,有时反而是优点;但讲话既无深度,又无文采,那就是个问题。如果还不合语法,还拖沓累赘,那更是个文化修养问题。
古人说“勤能补拙”,他们的校长偏偏不会像润之教师那样深入一线,而是喜欢高高在上安居总统府。即使偶尔下乡,不是青衣小帽卫生棒,前呼后拥着游山玩水,就是兴师动众筑台修园,抱着美人度假,这跟黄土高原上吃着咸菜山药蛋,进窑读书出窑走坡龙行虎步的毛润之相比,简直没有半点竞争力啊。
思想间,他看到山民们在前方不远处停住了步,将柴担搁在笃柱上。
秦时月在心里暗暗赞叹先民的智慧时,也对山民的生活境遇产生深深的同情。
这些柴担,少说也有两百斤左右,重的更达三四百斤,从高山上挑到家,得付出多少汗水!千百年来,压弯了多少山民的脊梁!他由此想到秦家的先人,为他们一代又一代人的顽强生活而深表心疼和敬意。
随着道路的窄小与荒芜,随着植物变得越来越短粗,随着猛禽的到来,还有周围山峰的减少和脚底峰峦的越来越多,秦时月觉得自己已经接近甑山的主峰。
一片矮竹林,竹子基本上为两个人的高度,每棵竹有成人手臂那么粗细。
穿过竹林,前面一片齐胸高的箭箬竹林,间杂着高高低低的岩石。这些竹叶,当地人叫做“箭箬壳”,摘回去可用于裹棕子,也可垫在蒸笼里用于蒸麦果、米果之类,这样就可避免面点粘结在蒸笼的底部。
由此,他的思绪又开始荡开去。是的,老百姓是多么希望过上没有战火的安生日子啊。那样的话,就不会再死人,不会再造成妻离子散、家破人亡的凄惨局面。就可以用这大山上的竹箬,尽情地烹制自己喜欢的各种美食。
就今年的形势来看,这样的好日子似乎正在到来。
就在1月10日,国共双方同时向各自部队颁布停战令。中共方面,毛泽东在停战令中声明:“中国和平民主新阶段,即将从此开始。”
同一天,政治协商会议在重庆政府大礼堂隆重开幕。
蒋委员长在开幕词中说,“要最忠实地执行总理制订的三民主义、建国纲领,建成世界上最讲民主的先进国家。”
为此,举国上下都很高兴,秦时月的情绪也很受鼓舞。
人逢喜事精神爽。再看到一山的箭箬叶,在风中轻舞,青翠养眼,让人心生喜欢。秦时月想,大山可真是丰富,乡人再无营生,哪怕来此高山上摘箬出售,加上四季挖笋,采集药材、野果等等,也是可以吃饭度日的。
牛爷指着箬林说,里头有一穴坟的。
秦时月随口问了句,什么坟,有看头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