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回 感时事卑职积郁 登永王旧事重温27(2 / 2)
秦时月施此大礼,也不无道理。原来,这住持,是料理寺院一应事务的“一把手”。如果庙大,上面还有一位方丈;如果庙小,住持就是最高负责人了。
见山见他气度不凡,又如此谦恭有礼,便愈加礼待。
在见山住持的讲述中,秦时月仿佛回到了元末那个兵荒马乱的年代。
话说朱元龙通过泥地上倒退上山的马蹄印避过追兵以后,渐渐远去的喊杀声,让他长长地吁了一口气,高度紧张的神情便也随之放松下来。
随后,信马由缰的朱元龙,歪打正着地走进了这座建于唐太和元年(公元827年)的一座古刹——妙智寺。
当时这里的住持是一初守仁和尚。
一初以为朱元龙只是个普通的散兵游勇,起初并未在意,安顿这军汉在庙里住下后,有时也分配他做点杂事。一天,他出门前吩咐朱元龙将大殿打扫一下,回来时却懵了,因为他见到几尊佛像被挪到大殿门外的道地上了。
他问手下小和尚是怎么回事,里面是在搞卫生吗?众人都说不知道,只好去问朱元龙。
朱听了哈哈一笑,说:“哈哈,我扫地时手肘撞到了,嫌他们碍手碍脚,所以命令他们滚到外面去了。”
一初听了目瞪口呆,心想,这是哪里来的狂徒?竟敢如此口出狂言!你一介莽夫,哪里配向尊者下命令?即使下了命令,他们又哪里会听你的疯话?这些佛像,八成是你闲了没事练筋骨时搬出去的,却拿来与山僧取乐,有本事你再让佛像归位试试?
一初本想将这些意思说出来,但看看朱元龙高大威猛,腰间又挂着宝剑,便有些怵他,怕不小心激怒了会吃眼前亏,于是心中作数,私下里让小和尚将佛像搬回原处,心里却开始不放心朱元龙了,担心他精神有些不正常,于是每日里旁敲侧击打听他的底细,也考验他的智商。
朱元龙知道一初和尚心里的小九九,懒得点破他,却又烦不过他的打探,一日晚间便在寺壁上题了一首诗:
杀尽江南百万兵,
腰间宝剑血腥腥。
山僧不识英雄客,
何必叨叨问姓名。
庙里的如兰和尚见了朱元龙的题壁诗,真是吃惊不小,翻着脚板底去报告一初住持。
一初看诗后大惊,心想,如果说让佛像出去可以通过人力来伪装的话,那么,这写诗可是真功夫,凭空杜撰不出来的。此人有如此胸怀,究竟是何方神圣?于是也想多会他几会。
于是,他私下里悄悄地去看那军汉,却听说军汉跟着僧人出坡去了。
一初来到菜地,见只有几个和尚,并没有别人。
转过菜地,是一片林地,可以遮蔽太阳。他一眼就瞅见那里仰八叉地躺着个人,头下枕着根扁担,两手摊开,两脚又左右劈开。
他走近去,那人听到动静,也不起身,只将身一转,却将头下的扁担垫在了腰下。
这一初见了,更为吃惊。他是个修行之人,悟性不是一般的好,心想,刚才这两个睡姿,不是“天子”二字么?这睡觉都能睡出“天子”二字来的,不睡觉的时候那还了得!
惊慌离去的一初和尚,在回去的路上细细品味前面那首题壁诗,心想莫非真是天子落难来到此间?回到庙里后,他急召如兰,让他专门就此事卜一卦。
精通易数的如兰掐指一算,正是真龙降临之象。两人霎时又是兴奋又是焦急,急得在方丈室内坐立不安,摩拳擦掌。分别嘀咕一番之后,两颗烫出戒疤的光脑袋凑成一个“8”字,商量出一套接待方案。
先是当晚待朱元龙睡下后,两人于烛火光里,一个擎墨,一个执笔,在朱元龙的诗下面和诗一首:
御笔题诗不敢留,
留时唯恐鬼神愁。
忙将法水轻轻洗,
尚有红光射斗牛。
次日晨起,朱元龙见到和诗,知道和尚已经清楚自己的身份,又见一初、如兰侍候益发殷勤,每日里除了足量供应茶水饮食,还破格让他饮酒食肉,还在他卧室摆上了糕点、水果,照顾得无微不至,便也颇为满意。
而朱元龙呢,也正好借此机会休养生息。
讲到兴处,见山住持将秦时月带至寺院后山一处山谷,指着眼前一块十来台风车大的巨石,说此石大有故事。
时月抬眼细看,像个秤砣,又像一块皇帝用的玉玺,下大上小,有几丈高,孤零零地矗在山坡上。
两人登上此石。时月见其顶部呈圆形,中间平坦,四周高起。巨石四围皆山,一面是下山的谷口,背后及左右首皆是低岭,众岭拱石,甚是奇特。石的边缘高起处可坐四五个人。中间凹下之处又甚是平坦。
见山告诉他,当日朱元龙每日里拉着一初、如兰二人,在此饮酒下棋,尽兴而归。
时月与见山住持在石上对坐下来。确实,眼前平坦处刚好摆一块棋盘或棋布,在此空谷品茗对弈,把酒言欢,那真是神仙一样的日子。
见山住持说,当年,两位和尚就常常陪同朱元龙,在此喝茶对弈,消磨时光。但时间一长,和尚们便有些犯难,这个说要去田里拔秡草,那个说要去地头管麻雀。
为何?只为这妙智寺,自从唐朝元和年间僧人会遇骑驴至此建庵,定下的祖规就是农禅合一,躬耕自食。
时月说,是的,禅门有“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规矩,是唐朝百丈怀海禅师所创,世称“百丈清规”。
话说朱元龙听了两位和尚的念叨,有些不耐烦了,说:“好啦好啦,你们放心好了,以后这永王山的田里,不必担心长什么秡(bo,发声为阳平)草,也不会来什么麻雀的!”
这天子金口一开,可真绝了,此后永王山上的田里就不再长秡草,也不再有麻雀。
后来朱元龙定都南京,专门将一初和尚召去南京报恩寺,如兰和尚则选去杭州天竺寺,对自己藏身过的妙智寺,则大加封赏。
此后,妙智寺声誉鹊起,极盛时有僧尼一千余众。山上的坡地良田,几乎全都划归寺院所有,供和尚、尼姑白天出坡所用,多余的租给山下的村民耕种。
那日在乌珠旮旯里,那俊俏后生来自平留给秦时月的,正是当年朱元龙在妙智寺内的题壁诗。
秦时月闲下来手不释卷,只要能找到借到的,什么书都看,因此知识面非常广。前面那首诗,以前在《山海经》上看到过,来秦梦后,翻阅县志时又看到过。所以那天一看后生留的便条,便明白了其意思:一是想考考秦时月对地方文化的了解程度,二是想掂量一下他的聪明度。
如果他足够聪明,又有意结交,自然能够按诗索人。
只是这是和尚修行之地,俗家人来这里干什么?时月不觉心中有疑,便问见山住持,这寺院附近及永王山上有没有人家?见山说没有。时月又问这庙里有没有常年居住的居士之类的外人?见山也说没有,不过经常来短时居住的还是有几个的。
秦时月问有没有一个叫来自平的小后生?见山说有啊,他是庙里的檀越,与自己过从甚密,常捐一些银两给寺院。只是新近可能家中有事,没有上来过。
秦时月一了解,原来来自平是凤梧乡西南屏峰园人氏。
凤梧那边时月有远亲,小时随大人去拜过年,于是决定趁着天色未暗,去走一回。
之后,在见山住持的陪同下,秦时月参拜了大雄宝殿、弥勒殿、韦陀殿,又在地藏殿为父亲作了祈祷,并从口袋里掏出两个大洋,作为对庙里的布施。
见山称谢接受,并盛情邀请秦时月在寺院安住一晚,但时月因访友心切,未作逗留。见山住持一直送到山门,两人施礼作别。
苍崖子有《题永王山》诗:
宦海多何事,
逢迎哪有边。
棋盘石上坐,
无事即神仙。